-
转化筑牢绿色本底 把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
良好的生态资源既是最大的优势,又是必须牢牢守护的根本,生态安全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发展的根本,就是守护好民族的未来。
重庆市把黔江定位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其中唯一的重点开发区,这要求黔江既要保护好生态,筑牢绿色本底,又要利用好生态,努力把生态资源转化发展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
美丽新黔江24字概括美丽新黔江
“美丽黔江”的含义并不局限于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的黔江不是美丽黔江,物质富裕但环境污染的黔江也不是美丽黔江。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黔江才是真正的美丽黔江。
对此黔江提出了四句话、24字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在2021年实现建成政治生态更优、经济实力更强、人民生活更好、城乡环境更美的“美丽新黔江”。
-
推动一条主线 三大战略 六大重点 推动美丽黔江建设
未来五年,黔江确定“紧扣一条发展主线、强力实施三大战略、务实推进六大重点”的总体部署。
一条发展主线就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深入贯彻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遵循生态保护和重点开发功能定位,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主线,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发展路径推动美丽黔江建设,全力构建生态绿色美丽黔江新格局。
三大战略指“工业强区、旅游大区、城市靓区”。集中力量做强工业、做大旅游、做靓城市,建成品质一流、特色鲜明、名副其实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六大重点主要是推动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构筑综合枢纽之城。围绕建成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这一目标,积极推进铁路、公路、航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推进统筹城乡大融合,打造宜居宜业之都。主要是布局农村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推进改革开放大突破,增强创新发展活力。主要体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落地见效,充分发挥黔江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的职能作用,培育壮大外向型经济;以及以创建区域性创新中心为载体,加快推进全面创新。
四是推进民族文化大繁荣,打造人文精神家园。未来五年,着重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建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五是推进社会民生大改善,促进和谐幸福共享。未来五年,大力推进重点民生实事,探索建立脱贫长效机制,通过教育、医疗、产业扶持和项目带动等政策举措,助推农民增收、稳定脱贫。
六是推进民主法治大进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于营造更加优良的法治环境,推动形成上下一心、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
生态优先建武陵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区 产业布局讲究生态优先
我们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指的是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能有所偏废。
未来,我们将围绕建成武陵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工业方面加快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深入实施节能减排,建设生态园区;
农业方面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培育2-3个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建成全域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旅游业方面要加快发展生态民俗旅游业,推进服务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同时抓好节约集约用地,提高资源利用率,筑牢黔江发展的绿色本底。
-
工业强区战略依托重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机遇 打好绿色生态特色牌
黔江工业有一定历史基础,轻纺服装、生物医药、新材料、卷烟及配套等支柱产业初步形成,材料、纺织、环保"三大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正阳工业园区成为渝东南首个百亿级特色园区。
但由于黔江的特殊区情,我们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绿色发展、集约发展。一个是我们属于武陵山区,高山峡谷,土地紧缺,发展传统工业产业受诸多条件限制;第二是我们生态环境非常好,城市环境非常优美,必须依托好、保护好。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产业的时候不能随便选择,必须依托本土资源优势,坚持打好"绿色、生态、特色"三张牌,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
城市靓区战略创建国家卫生区和全国文明城区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到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力争获得全国文明城区提名。
到2021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建成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城市。
-
旅游大区战略黔江打造旅游精品 建设旅游大区
目前,黔江旅游正步入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黔江区委、区政府确立了 "一城主导、一江拉动、一点引爆、全域发展"的思路,突出重点打造旅游精品,深度拓展旅游市场。将按照这个思路,建设真正的旅游大区。
未来五年,黔江将建成濯水、芭拉胡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小南海世界地质公园等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围绕打造阿蓬江"一江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和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基地建设,以乡村旅游为链条、重点景区为支撑,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将加快"商养学闲情奇"旅游要素建设,推进农旅、商旅、文旅、体旅融合,发展智慧旅游,不断开发旅游新产品。通过努力,到2021年,全面建成武陵山区旅游集散中心、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著名休闲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是开发旅游大品牌。依托"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喊响"神秘芭拉胡,魅力阿蓬江",全力推进濯水5A级景区创建。加快建设芭拉胡5A级景区,着力打造阿蓬江"乡村旅游示范带",开发建设避暑休闲地产、风情小镇、特色村寨、帐篷营地、健康养生等休闲度假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旅游全域发展。
二是建设旅游大交通。加快建设旅游对外通道。升级扩建武陵山机场,增开旅游航线。加快黔张常铁路、渝怀铁路复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区内旅游交通。构建"三横两纵十一支线"的旅游交通网络,推进景区景点间的互联互通。
三是构建旅游要素大体系。提升黔江现有特色的手工艺品、土特产等旅游商品系列,着力改进包装、提升特色、增强纪念性。构建以旅游度假村、乡村旅社、农家客栈、家庭旅店为支撑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着力提升打造武陵山珍、黔江鸡杂等具有土家苗族特色的旅游餐饮品牌。
四是推动旅游大融合。围绕旅游景区,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旅游城市,实现旅游与城市空间高度叠加、功能高度融合。借"两城同创"之机,打造著名休闲旅游城市和宜居宜游的品质之城。加强旅游景区及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文化挖掘、整理和包装,将文化深度融入旅游之中,提升黔江旅游特有的文化内涵。
-
展望美丽黔江画卷徐徐展开:经济实力更强 城乡环境更美
在本届区委区政府奋斗的五年中,务必要实现四个"更加":一是政治生态更优。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全面从严治党形成常态长效,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发展氛围更加浓厚,生动活泼、民主团结的政治局面更加巩固,全面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是经济实力更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位居武陵山区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前列。
三是人民生活更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四是城乡环境更美。城乡建设空间体系更加平衡适宜,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明显优化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分别达到35平方公里、32万人,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0天以上,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基本建成"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黔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