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唯有蜡梅破,凌寒独自开。
蜡梅,象征着坚忍、顽强、富有独立创新精神。在宋朝,如果你想念一方,可剪一枝梅以寄相思,所以一枝梅又被叫做“一剪梅”。而素心蜡梅在蜡梅这个大家庭中可谓极品,《鄢陵文献志》有称“鄢陵素心蜡梅”,其心洁白,浓香馥郁。
在北碚区静观镇,素心蜡梅种植历史已有500余年。(受访者 供图)
可谁也不知道,在距鄢陵(今河南许昌)千里之外的重庆,成片的素心蜡梅在北碚区静观镇安闲自得,凌寒独开500余年。
文具盒里的蜡梅香
立春已过,随着最后一朵素心蜡梅的凋谢,预示着2021年的春天开始了......“小时候,最迷恋的是那条满是蜡梅的上学路,最舍不得的,是文具盒里三两朵素心蜡梅。”回忆起童年有关素心蜡梅过往,素心村党支部书记李伟露出满脸笑容。
素心村曾叫斜石村,位于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毗邻两江新区水土高新园,因境内有上千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素心蜡梅而得名,是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之乡和国家AAA级静观花木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
“美,在院子里种几颗好看。”曾经,这是静观镇老百姓种植蜡梅的主要理由。上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蜡梅活跃在我国的中药材市场。那会儿,镇里大部分的村民并没有意识到,这花还能挣钱。随着蜡梅干花能入药挣钱的事儿在村中一传十、十传百,他们发现,这蜡梅竟是“稀罕货”,于是不少村民开始尝试压条繁殖蜡梅,并将蜡梅烘制成干花销售。
正在采摘蜡梅的花农。(受访者 供图)
渐渐地,村里砍枝条卖鲜花、做干花的农户越来越多。到2000年前后,静观蜡梅从种植规模从最初的300亩发展到2000多亩,静观镇的村民们从此也多了个身份——花农。
2006年,重庆市生态农业园区入驻静观镇素心村,并提出要建设中国静观蜡梅博览园,随着蜡梅博览园的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村民们也从将蜡梅鲜切花背到城里卖转变为“门口经济”,收入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文具盒里的素心蜡梅,逐渐成为了静观镇的流行话题:今天,你卖花了吗?
游客的心愿
“如果能把香气带走就好了。”2015年,一位河南的游客在賞蜡梅园中惋惜的说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戳中了李伟的心窝,从此,一个疑问长期在他脑海飘荡:“怎样才能将素心蜡梅香气留住呢?”
素心蜡梅花纯黄无杂,香味浓,花期长,是个提炼精油的好苗子。2016年,李伟购买了酿酒蒸馏设备开始提炼蜡梅精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探索,一滴、两滴、三滴......5毫升蜡梅精油让李伟兴奋了一宿。2018年,他提炼出5升蜡梅精油,且以10万元每升的价格被买断。
素心蜡梅品质较高,香气迷人。(受访者 供图)
“素心村今年收购和加工超30吨蜡梅鲜花,其中25吨用于制作出10升精油。”除了精油,李伟还积极开发蜡梅鲜切花礼盒、蜡梅护肤品、蜡梅冻干花等花卉高端产品20余个。他表示,为将蜡梅鲜切花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他们还研制了营养液,可保障鲜花持续绽放,散发香气。
通过素心村不断地挖掘蜡梅价值,丰富蜡梅产品,延长蜡梅产业链,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大大地提高了素心蜡梅的附加值,蜡梅花朵的收购价格也从2015年的3块钱一斤涨到了6至8元,花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日子也就过的越来越红火。
“2018年,村里集体收入为4000元,去年年底,村集体收入超过40万,提高了100倍!”李伟兴奋地说道,全村所有花农都是股东,一共6万股,每人能分到20.5股,花农们通过种植蜡梅、务工挖花、除草等工作,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
这些年来,花农增收致富了,静观镇蜡梅的名气打响了,当年那位游客的心愿,也实现了。
素心蜡梅的春夏秋冬
走进静观镇蜡梅博览园,素心蜡梅正在等待来年的重生,可它的香气依旧犹存。
温泉、酒店、小岛......在博览园内,每一处都与素心蜡梅相伴而生,依托蜡梅产业,静观镇已形成了集赏游休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游客们游在花丛中,打卡驻足。
近年来,北碚区推进花木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把静观镇打造成为农业休闲旅游目的地。“让游客们来一场芳香之旅,将我童年上学路上,文具盒里有关蜡梅的香气,封存传递,让蜡梅也拥有四季,”李伟说。
据了解,为挖掘静观花木历史文化、给花木产品注入艺术附加值,北碚区实施“花木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将静观花木蟠扎技艺申报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蟠扎精品园,开辟鲜花插花、花艺文化等新领域,把蜡梅花、木、叶、根“吃干榨尽”变为时尚艺术品。
下一步,静观镇将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做大花木特色优势品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素心村、中华村扩展建设2个蜡梅标准化种植基地,继续探索蜡梅产品深加工,提升蜡梅附加值。并持续推进“静观花木十里走廊”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鼓励支持各村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精品民宿、观光体验等旅游项目,完善镇域精品旅游线路,提升静观花木区域品牌号召力和整体竞争力。(叶一一 刘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