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登讲台到教学能手,从普通教师到校级骨干,她坚守了12年时间,12年来,她对数学教学孜孜不倦的探索,对课堂教法持之以恒的实践从未间断,她是重庆市朝阳中学北校区初三年级主任黄伟利,一个深耕数学教研,践行使命担当的师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黄伟利看来,教师队伍使命重大,责任艰巨。作为一线教师,更要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把牢“传道”正方向,探索“授业”新方法,提升“解惑”的真本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黄伟利坚持“三心”,即:常怀仁爱之心、筑牢责任之心、永葆进取之心。
黄伟利认为,爱是一切行动的动力源泉。作为一名老师,要发自内心的关心关爱学生,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工作中,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怀学生,能敏锐地发现并帮学生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
“初中教育,有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它承上又启下。”黄伟利说,在这里可能会碰到心理压力大到无处释放的女生,叛逆而又充耳不闻的男生,一言不合就嘶吼大叫的问题生……这些难题都要一一花心思去解决。“虽然我们老师的生命中,会遇到很多学生,每一个学生只不过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然而,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却是他开启万千世界的人,我们的每一个举动甚至每一个眼神都可能影响到孩子对事物的判断。”黄伟利说,因此,自己在工作中常怀“仁爱之心”,去理解、包容、鼓励、帮助孩子开启万千世界。
在黄伟利看来,教师是一项良心活,教师的工作很难进行量化评价,所以责任心对教师而言尤其重要。而她的责任之心则体现在平凡的细微处,如: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开展活动、做好教育教学总结等等,在点滴中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更好的塑造学生的心灵。
“初中的孩子思维活跃,若还是用昨天的方法,面对今天的学生,课堂自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黄伟利认为学无止境,在学习与工作中,她常保持危机感,通过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她坚持“课堂中要观察,课堂后要反思,学生话要倾听,学生错要纠正”,保有一颗孜孜不倦的进取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此践行自己的教育初心。
初中数学怎样教?作为数学教学一线的“熟手”,黄伟利自有“妙招”。
她主张“教师是教学主导-学生是教学主体”的双主共学课堂。遵循以生为本理念,课前针对学生的学情认真备课,提前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课中给学生自我思考、探索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提炼总结学习方法和技巧,尽量用直白的语言解释数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的思想解决问题。
这样的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氛围更活跃,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黄伟利还兼具辐射带动、示范引领的职责,她依托学校“给青年教师结对子,给中年教师压担子,给老年教师搭台子”的三子工程,通过老带新、微讲座和经验交流等形式,将自己的教育心得、经验分享给青年教师,带动一批青年数学教师快速成长,“双主共学”课堂的经验在朝中被学习、被借鉴。
近年来,朝阳中学实施“差异教育”,承认、遵循、发展学生的差异,发现并发展学生潜能,让学生全面而个性的成长。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课改探索,黄伟利积极参与其中,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展示课方面,她承担校级教研课4节,区级教研课一节;担任集团学术讲座主讲人2次、江油市学术讲座1次;参与校级经验交流1次,市级经验交流1次。在赛课方面,她获得2013年学校教学综合能力大赛综合二等奖;在2015—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活动评比中,提交课例被评为重庆市一等奖,并被教育部评选为“部级”优课;曾获2018年学校“一师一品”全员晒课一等奖,2019年朝阳集团初中数学“育人杯”大赛一等奖,2020年北碚区初中数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021年学校“一师一品”全员晒课一等奖。
此外,在教育科研方面,黄伟利主研的“中学科创教育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实践探索”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研的“学校制度与执行力”获北碚区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她主研市级课题6项,其中“双主共学视觉下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探究”“中学数字化校本课程建构与研究”“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校本化研究”3项已结题;主研区级课题6项,其中“紧密型教育集团办新优质学校的实践研究”“朝阳精神引领下的学生三自教育实践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实践研究”“基于一师一品建设的教学个性发展策略研究”“普通中学特色课程体系构建”5项已结题;先后有5篇论文在《科学咨询》《教研期刊》《东西南北》等国家或省市级刊物公开发表;另有4篇论文分别获得北碚区征文比赛一等奖、重庆市第十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一等奖、重庆市第十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三等奖、重庆市第十五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二等奖。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黄伟利说,未来,她还将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与全校数学教师同教研、共进步,凭借积累的经验和不断地探索使学生乐学、爱学数学,努力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们创新的天地。
“遇到您,我真的很高兴,是您温暖了我的整个青春!”“即便我将毕业离去,我也会留下我的牵挂陪着您。”“您的乐观感染了我,在您的教导下我成了更好的我。”......看着孩子们写给自己暖心的留言,年近半百的张秀红老师红了眼眶,也倍感欣慰。
1997年,从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张秀红老师便走上了教师岗位,转眼间,26年过去了,她带的学生早已在各行各业生根立足,她依然在教育一线躬耕不辍。“培养暖心正能量的孩子”是她作为一名基层教师的不懈追求。
从大学校门走进中学校门,张秀红老师一直坚信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统统传授给学生,即便只是地理老师,她也时常做一些德育工作,让学生既学知识又正“三观”。
2002年,张秀红成为了一名母亲,母爱的天性让她对学生十分关心、关爱,从衣食住行到喜怒哀乐,无微不至。2004年,她正式成为班主任,“暖心正能量”成为她的治班理念,她也开启了长达20年的班主任这门“学问”的研究。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中学生正是立德铸魂的关键时期,我们老师不能从宏大的事件帮助他们,只有从细小的行为习惯上进行规范引导。”张秀红说,20年来她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所带班级发展较好,她能自豪地说:“引领学生的成长,我没有留下任何遗憾。”
与此同时,她也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当好一名班主任的“学问”。一是走进学生心里,通过家访、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打开学生的心扉;二是长时间的陪伴,时时刻刻陪在学生身边,只要他们需要,她就及时给予帮助;三是加强对话沟通,搭建师生友谊的桥梁,引导学生学会沟通。
当班主任的20年里,张秀红老师陪学生的时间多于陪孩子的时间,有时孩子也会打趣她说:“你一贯爱生如子,什么时候可以爱子如生呢?”然而孩子也知道,母亲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早已是一种习惯。
前些天,张秀红老师收到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的结婚请柬,邀请她去婚宴上作讲话,因为当年,在不懂爱情的年纪,张秀红像妈妈一样给予迷茫的她以鼓励、支持和正向引导,她觉得张老师是老师,也是朋友,更像妈妈。
做张老师的“孩子”,永远不缺好吃的。隔三差五,张秀红就会为孩子们准备好吃的食物,零食、水果、香肠、月饼、粽子、老鸭汤......各种各样的美食,多到数不过来。
时常到了节假日,张秀红老师的家里便十分热闹,班里学生结伴到张老师家去,30多个人待在约80平的房子里,大家一点也不觉得“挤”,没有学习、没有作业、没有压力,大家像家庭聚会一般聊天谈心、喝茶下棋,关键是还能吃上张老师亲自下厨做的大餐。
每次看着孩子们享受美味,她都不忘叮嘱一句:“你们以后去外地读书、工作了,遇到好吃的,记得给爸爸妈妈带一份哦!”她用这种细小的事情,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温暖的心性,让他们学会分享,懂得感恩。
“我就是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培养,希望他们长大了孝顺父母,贡献社会。”张秀红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他们自己变成暖心正能量的人,才能带动家人、未来的工作单位、以及社会变得暖心正能量。
“张老师,每天那么忙,你怎么总是这么开心呢?”
“因为你们总是让我感到暖心呀!”
一问一答间,张秀红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厚情谊显而易见。她的办公室与教室只有一墙之隔,午休的时候她帮同学们关灯、拉窗帘,上课的时候,她又第一时间出现在教室外,时刻准备着为学生服务。她用一些小小的举动,让学生感受到暖心,同学之间的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
学生一旦发生矛盾或冲突,张秀红老师就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谅对方的难处,让矛盾得以和谐解决;发现有学生思想松懈,她便及时找学生谈心,帮他们解决困惑。她对班上的孩子一视同仁,偶尔也会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张秀红老师的暖心,让每一位学生感到安心,他们也在点滴间学习传承到了这种暖心的正能量,正如一位学生留言说:“如果我有幸成为人师,我一定会将这种暖心正能量传递下去。”
新学期伊始,重庆市朝阳中学高三年级组长朱建华全情投入,既要负责班级管理工作,也要统筹年级开学工作,沙哑的嗓音印证了他工作的忙碌与琐碎,而他因为心中有爱,乐此不疲。
1996年,朱建华从西南师大中文系毕业,就一直在重庆市朝阳中学工作,前三年在初中任教,后来一直从事高中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是什么?如何做教育?面对这样的追问,朱建华老师曾表示,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韩愈说传道授业解惑,无数的教育大家都有对教育精辟的见解,而他始终认为“爱是教育的源泉”。
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变革,朱建华老师也在不断自我学习,更新“授人以渔”的方式,通过以身示范、沉浸式活动、专家讲座等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进步会带来教学方式的革新和丰富,但他始终坚信理念指导行为。“我今年50岁,有28年的教师生涯,23年的班主任经历,我深刻体悟到教育如果没有爱,就没有一切。”朱建华老师说,没有耐心、严格、宽容、公平等爱的付出,形式再花哨,也没有对学生“三观”的引领,为人准则的引领和丰富知识的传授。
“爱,看不见,摸不着,但最终会通过我们每个人的言行体现。”朱建华说,作为教师、班主任,更多的是要通过身体力行去实现铸魂育人。
如何才能达到育人目标?朱建华老师认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毎个人都要与时俱进,不然就会被时代社会所抛弃。所以,他不断充实、学习,以未来之眼光着眼当前人才的培养。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朱建华老师认位最大的挑战是部分家长观念陈旧、部分学生信息辨别能力不强。面对此种情况,他主动学习班级管理先进经验,组织家长会宣讲活动,邀请优秀家长、优秀学生代表交流发言,甚至作专题发言;平时自主学习中,遇到好的文章、方法,转发介绍给学生和家长,带领他们共同学习提高;还利用班级效应,在班上树立榜样,用学生影响家长。
通过一系列身体力行的举措,朱建华老师用爱搭建起了家校共育的桥梁,他所带的班级表现均为学校前列。
“我觉得孩子们很理解我,这么多年来,虽有教师和学生身份的不同,但尊重、信任、鼓励、帮助等永远是心灵相通的良药。”朱建华老师说,自己会特别关注班上表现、学业暂时跟不上团队的学生,对他们会有更多的尊重、鼓励和帮助。
还记得班上有一名姓蔡的同学,因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在班上各方面的表现都不太如意。朱老师就常常与蔡同学交谈,纾解他的困惑,提升他的学习信心,“那段时间对他、对我都是一段艰难的日子,记不清多少次深谈、多少次鼓励……”朱建华老师说,高中毕业临别时,蔡同学特意找到朱老师,两人四目相对,热泪盈眶,因为他们深知彼此的努力终归有了回报。如今,蔡同学已经攻读博士学位了,暑假还不忘回来与朱老师相聚一场。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面对学生的感恩,朱老师总是这样谦逊。这么多年来,他和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大胆一点的学生在校园叫他“朱哥”,内敛一点的在毕业留言册上称呼他“朱哥”,毕业后再聚首时,同学们都十分默契地当面叫他“朱哥”,还劝他少熬夜、少抽烟、多注意身体。
在28年的教师生涯中,朱建华老师获得过很多荣誉,“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年度“先进个人”......但这不是最重要的,他说:“最重要的是学生们一个个走向成功,走向成熟,这才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九月开学季,重庆市朝阳中学高中生物学老师叶应天又迎来了新一届高一学生,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届学生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后一届学生,因为59岁的叶老师即将退休,他的职业生涯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
回顾40年的从教经历,若问叶老师有怎样的坚持?他会说:“重视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40年躬耕讲坛,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觉得我适合教书,我喜欢教师职业。”
一问一答间,叶老师用朴素的话语阐释了他对教育的热爱与坚守。他回忆,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曾仔细思考过自己的职业,最后发现相对于其他职业,“我觉得我还是更适合当老师一点”,此后,他四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实工作。
作为生物老师,他从教学的第一天起,就坚持启发式教学,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一路走来,他坚持学习,认真钻研,不断充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的业务水平,不断接受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平时,他乐于与学科同仁探讨并解答学科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常常毫无保留地把一些好想法和经验分享给年轻老师,受到青年教师们的尊重。
40年,迎来送往一届又一届学生,叶老师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肯定。他先后被评为重庆市先进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优秀教研组长,北碚区教育专家资源库专家。多次获高考学科教学质量特殊贡献奖。
爷爷辈的老师,跟学生会有代沟吗?
“要说代沟,难免会有一些,只能尽量去走近学生。我常说,跟着时代走,跟着学生走。”叶应天老师说,他一直关注时事风云变化,也会刻意上网看看年轻人在关注什么,贴近与学生的沟通。
为了让学生掌握生物课的学习方法,从高一新生走进高中生物学课堂的第一节课开始,叶应天就着手训练学生读课本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他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弄清学习内容的实质,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方法,熟记重要结语,从而熟能生巧,提高解题能力。
作为生物老师如何才能让生物课简单、易懂?叶应天老师表示,高中生物学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学生感兴趣的,我们生物学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只要根据具体内容创设好教学情境,搞好课堂引入环节,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我不赞成大量刷题,搞题海战术,那样只会消耗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叶老师说,“不能把生命这个活的学科给教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