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抓取标题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图片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教育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大足区以“好老师”工程为基础,有序推进名校长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建设,全力打造高水平教育人才雁阵,教师梯队攀升格局基本建立,名师群体效应效果显著。

如今,在大足的各个学校,名师工作室承担起了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名师团队”建设成为骨干教师的“孵化器”,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年轻教师成长的“推进器”。

让我们走进大足区名师工作室,发掘工作室建设的亮点、特色及经验,探寻名师工作室的成长密码,翻开大足教育的新篇章。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常常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出发。”2021年7月,刚加入大足区周萍语文名师工作室两个月的学员刘旻玥不时还会这样地进行自我反思。然而两年多时间过去,她早已在工作室主持人周萍的带领下,找回了自己的初心。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大足区周萍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周萍看来,她和工作室的20位小伙伴,就是如“苔花”般的教育人,他们因工作室聚在一起,成为学习、思辨、实践、研究的共同体,一同为了“真课堂、真语文”交融集体智慧,为大足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贡献“苔花”力量。

“真语文,就是要聚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每堂课上得到真实的成长和真实的收获。”一路从一线语文教师到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周萍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不停歇地思考中,摸索出了一套语文教学的“秘籍”。她说,教学始终要立足于课堂,要“上好常态课,教好真语文”。

周萍说的常态课,就是每一节课都要是为了全体学生,就是能在课堂上听见每一个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然而语文教师如何让每一节课都成为这样的优质课呢?“我会要求工作室成员具备‘三意识’,注重‘三真实’,下好‘三功夫’。”

“三意识”,即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课标意识、文体意识、生本意识,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围绕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一切教学活动。“三真实”,即教师要真教、学生要真学、评价要真实。真语文的常态课堂,应该要有真实的情景设置,真正的问题设计和真切的文本探究,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学习状态中,引导他们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对此,语文教师需要在“读、写、研”三个方面下狠功夫,要通过海量阅读,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要多动笔,写好每堂课的板书,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努力提高学习力、思考力和实践力。

工作室成立后,周萍也将这些教育思考和实践探究运用到对学员的培养和工作室的建设发展中。她和工作室全体成员始终秉持着“坚守儿童立场、构建系统思维、把握文体特征、落实核心素养”的语文教育理念,坚持对常态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探究。努力让学员实现“从浮躁倦怠心态向平和勤勉心态,从经验型向智慧型,从追求学业成绩向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三个转变,力争让工作室成为大足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的基地,并能够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引领作用,促进全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

在主持人周萍的带领下,工作室既是学员们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成长平台,也是学习、思辨、实践、研究的共同体。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周萍时常会给学员们分享她所见所闻的教育感悟和师生故事,引导学员共读共学。工作室成员,大足双路小学语文教师张纹萍说,在周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让她能够和其他小伙伴在共享资源的同时,也快速地提升个人素养。

加入工作室虽然仅一年时间,张纹萍收获到了涵盖专业成长、管理学生、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的方法论与世界观。她又将这些方法论和世界观运用辐射到教育自己的学生当中。如今,张纹萍有一个日常工作记录本,她习惯随手记下偶尔所得的教育思考和理念新知,而每日结束工作,她也会将当日已完成和未做好的事情进行梳理记录。“这让我对自己的不足和优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而我也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去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

学员成长了,那该怎样凝聚合力,交融集体智慧,既实现“上好常态课,教好真语文”的深层次探索,又能够将其有效运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周萍和工作室学员的答案是,“在观摩交流、实践学习、课题研究中找到真语文常态课的‘最优解’”。

今年以来,周萍带领着工作室学员陆续走进大足三驱小学、大足石马小学等乡镇学校,通过学员课例展示、专家说课评课等环节开展送教共研活动,并与送教学校教师签订“影子教师”师徒结对协议,发挥名师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片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事实上,送教下乡只是工作室开展常态研修活动的其中一个形式。此外还有学员阅读分享、朗读展示、演讲展示、课例研讨、名师讲座、集体教研、云教研等多种形式样态的研修。而这样每周1次的研修活动,周萍和工作室学员们已经开展了近50次。大家在共同的讨论交流中,会就各自近期内遇到的学习和教学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疑释惑,或者互相分享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共同学习中汲取新的成长源泉,共同进步。目前,工作室全体成员共读语文教育教学专著20余本,学员们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市区级一、二等奖65人次。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在丰富的研修实践之外,工作室还着眼于特色课程建设、作业设计、课堂实施等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学员的科研能力,更好地将研究成果服务于大足教育的创新发展。

调研、选题、立项、研究、结题、成果提炼……两年多来,工作室将研究方向瞄准到实实在在解决学生发展问题和弥补大足教育当前的空白领域上,着力发挥工作室的引领带头作用,开展课题课改研究。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研究重点,工作室目前申报并立项1项市级科研课题、2项区级科研课题。

在市级课题中,工作室将研究领域放眼至大足地区优秀的乡土资源上,结合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汇编成适应大足本地教学的学科专著。其研究成果体现了语文学科文化育人的目标,既弘扬了地区文化,又为乡村振兴贡献了教育力量。

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工作室的课题研究带给学员在学术领域的专业成长是显而易见的。工作室成员,大足区香国小学语文教师郑若晨除了参与工作室的课题研究外,也作为主力教师承担起了学校的课题研究。此外,她还参与大足智慧教育中心“国学经典”部分课程资源的研发与课堂录制。她说,加入工作室之后,有了前辈和同伴的引领与影响,自己拥有了更加明确的人生方向,对未来也有着更加清晰的规划。

绿荫青悄处,漫布生浅苔。寂寂无声响,然然有风采。学员都说,“周老师对学员的专业培养,像浇灌一朵苔花,希望每个学员都能如牡丹一样绽放出不同的姿态和风采。”工作室全体成员将继续坚定勇毅躬耕前行,勇立教改潮头,融入课改洪流,点亮语文烟火,照亮教育山河。

大足区小学语文周萍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5月,工作室坚持以“放眼全国,做好自己”为目标,为学员搭建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的成长平台,打造名师摇篮。工作室秉持“坚守儿童立场、构建系统思维、把握文体特征、落实核心素养”的语文教育理念,坚持对常态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探究,力争让工作室成为教研的基地,成为学习、思辨、实践、研究共同体,助力全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

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功申报并立项2项区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开展送教下乡、名师讲座、集体教研、云教研等常态研修近50次,集体共读语文教育教学专著20余本,学员们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市区级一、二等奖65人次。

01007045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