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参加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23数智产教融合发展大会时,以《加快数字赋能人力资源的创新》为题,发表讲话,介绍数字融合对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创新路径,分析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提出了加快数字赋能的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场景创新、人才创新和环境创新的建议。
杨志明,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
数字经济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数智融合深刻改变着“学习、就业、创业”的发展方式,一批“智慧服务”的人力资源品牌企业,正在形成数字经济新动能的支柱板块,使“资源人资”“产业人资”向“数字人资”“智慧人资”跃升。
数字赋能创新的“底气”来自产教融合中积聚海量数据的要素聚“金”,来自科教融汇产品的海纳百“川”,每一个进入数字应用市场的人都受到创新的熏陶和数字的感染。将分散的“数”据集成产生新效益都是创新。
趋势一:劳动力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我国进入注重技术密集型和技能密集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农民工正在从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向技能劳动主体发展。大规模、多层次开发技能人才将成为经济转型的战略性措施。
趋势二:劳动力供给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谁能集聚农民工并提升技能,谁就占有双循环新发展的先机。
趋势三:一大批新生代投身现代服务新业态。数据驱动、网络协同、平台支撑的新业态兴起,如:快递、外卖、网约车服务、寻呼服务、家庭服务、网络营销服务和平台服务等。近年来,网约劳动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经济恢复的新动能,灵活用工、众包用工、弹性用工、共享员工等新型用工迅速升级成数千万人乃至将发展成上亿人投身的劳动新业态。
经济转型中,新需求引导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市场,新职业开发新领域,新业态带动新就业。
一是加快激发数字经济活力的机制创新。实践说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往往是“数”出效益,数据是“金矿”,挖掘才更能有价值,“数”能增收,最大限度地释放劳动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等要素的能量,让数字经济创造财富的源泉在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中迸发。
二是加快数字赋能的技术创新。传统产业紧紧跟上技术进步前沿就是高新技术,即使机器取代人也难以取代人的能动性、创新性和柔性。在广泛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时代,努力打造透明化生产、数字化工厂、智能化矿山,加快智能制造的迭代升级。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一大批中小企业快速提升到智能制造时代。工业时代消耗多的是电和材料,而智能制造“吃进”更多的还有数据和算法,近来ChatGPT的深度应用,正成为越用越有价值的新型生产要素。
三是加快产业融通和场景应用的模式创新。推进工业互联网的产智融合、智慧城市建设的城智融合,和人力资源服务线上线下人智融合,新制造正与新营销形成新产业链条。智慧场景正在用智能与算力不断延伸和放大人类脑力体力的极限,将使产智融合的智能制造延伸到人智融合的网络营销兴起。
四是加快数字经济的人才创新。“两才”(高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并重、“两归”(海归、“城归”)并用是数字化转型中人力资源纵向提升、激活蛰伏的人力资源潜力的战略措施。谁先聚集数字经济人才,谁将占有高质量发展的先机。
五是加快数据要素聚集的环境创新。让人才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数据流源源不断地流入经济“洼地”、人才高地,使每个员工进入人力资源数字赋能“云”时代的环境就如同进入“磁场”一样,能“沉浸式”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刷新自己”,释放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