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三次到访荣昌,经历平凡,俱记忆犹新。最近去荣昌,是开个会,春花红了、大树绿了、梯田黄了,荣昌恰如一挂挂彩色的毡毯。较之上次去荣昌搞调研,了解基层组织建设的情况,触目层层稻浪摆稏,荣昌便如粮仓。最早去荣昌,是因为一个同事,荣昌人,秉性极其坚韧,为了改变教学中专的命运,连续八次考研究生,修完课程之后,分配在民航西南飞行学院任教;他邀我看荣昌,到过一个小镇,满坡遍植黄葛树,数都数不清,荣昌宛若茂盛的树林。
再往前溯及,就是于史料中,轰轰烈烈填四川了。
填四川
据荣昌《县志》记载:在清康熙年间,因为战乱导致四川人口陡降,皇帝下了诏,移湖广之民,以填四川诸地,圣旨且有云:独痛西蜀一隅,自献贼蹂躏以来,土地未辟,田野未治,荒芜有年,贡赋维艰。朕甚悯焉。湖广民有毂击肩摩之风,地有一粟难加之势。今特下诏,仰户部饬行川省、湖广等处文武官员知悉,凡有开垦百姓,任从通往,毋得关隘阻挠。所谓“献贼”,当指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填四川先后百年。其实,湖广人小山小水的看惯了,当时从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经过,一定被吓怕了的。乍见荣昌一带,平畴百里,水流婉转,便喜爱上了,不愿再向前行,怕越走山越高,料想不到前程还会有忒美的一个成都平原!宕在这里修房屋建祠堂。荣昌附近的古镇路孔,就成了早期填四川者的洞天福地!亦有竹枝词为证:
大姨嫁陕二姨苏,
大嫂江西二嫂湖,
大爸闽西二爸豫,
大舅贵州二舅鲁。
戚友初逢问原籍,
现无十世老成都。
我们沿着大块平畴中流淌的一条河缓缓行进,沿途凉风习习,古木参天,岩边峰立的石壁上,镌刻着无数精美题词,皆言填川之艰辛,足证其老旧。古老或者陈旧都是历史的依据。如今走在那条古老的道路上,脚下虽然有些趔趑,心中却十分坦荡,现在比之过去,毕竟清晰与光明多了,似这么个春季,行人笼罩在无数的花卉丛中,虽渐行渐远,张张脸儿却都笑开了花。
万众俱来逛新城哩,他们欢欣鼓舞,他们寻觅发现,他们眼见亲历,这荣昌果然光荣与昌盛。
区作协主席郭凤英介绍说,眼前这条河,发源于大足,唐宋时期叫濑婆溪,是古代大足至荣昌、再到泸州的交通要道,流至白银滩,航运受阻,所载货物必须在此地转船,才可继续航行。宋明时期,这里自然建成了供行商休息、住宿和堆放货物的店铺,叫作水码头。至于路孔古镇的得名,则因一段民间故事。相传明朝有位和尚叫曾傲,云游至此时,见河对岸风景宜人,适于修身养性,决定修建寺庙。又发现坡边有六个石孔,似与河相通,便往石孔里倒入一撮箕糠壳,一试,糠壳果然从河水下游冒出,就把这里叫作六孔河,辗转称为路孔河,路孔镇因此得名。
这比填四川还早些年辰。
明末清初,四川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战火,人口锐减。清廷采取了移民实川的措施,动员大批湖广、贵州、江西等地老百姓,前来落户,民间叫作湖广填四川。这些外省移民,来到荣昌各地,为了同乡集会交流并维护乡友利益,集资修建会馆,作为活动的场所,路孔会馆为湖广同乡集资兴建,会馆与神庙合一,祭祀大禹王,故又名禹王宫。我们钻进老巷子里去,沿着墙泥剥落的背街,到达了禹王宫。这座湖广会馆始建于乾隆时期,正殿为悬山式的实木结构,两侧廊庑相连,上下共两层,走廊相通。中间为天井式青石砌铺广场。正面开二门,正门上部为歇山式屋顶的戏台,面对广场和正殿。殿内塑有禹王神像。禹王宫有宽敞的大厅,高高的房柱,可谓一座宏伟的建筑,显示了湖广移民的经济实力和凝聚力。
在民国以前,路孔镇有大小寺庙、道观二三十座。较为著名的是万灵寺、明月寺、灵阁庙、二郎庙、白马庙、湾店庙和罗家庙等。只有万灵寺部分的保存了下来。如今它位于镇街的对面,与集镇隔河相望,建在万灵村南面坡顶上。全寺坐南朝北,正殿为木结构,抬梁式穿斗,重檐歇山式屋顶。檐下拖斗拱六朵,为八架掾屋,前后四柱呈乳状塔式。可惜遭到了严重破坏。大概是省力的缘故,惟牌坊上一对雕刻精美的石柱构件,以及三尊石狮,山门的五级带式踏道完美无损,还使寺院布局依稀可见。民国初年,当地人利用万灵寺办起小学校,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我国著名的电机工程师赵松森、抗日革命烈士赵宗麟、四川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赵宗楷,都在这里接受过启蒙教育。相传,曾傲和尚曾留下一首诗,歌颂路孔场街的山川形胜:
万灵明月双灯照,
烈马不用缰绳套。
蜂子不过济公桥,
纱帽落在大荣桥。
诗意并不深奥,却充满了玄机,似乎到此路孔,有些事有些物是排除的,烈马难行、蜜蜂不飞、纱帽自落,皆因双灯照耀。
路孔场临河,还有一条古朴的老街,是由明代水码头店房逐渐扩建的。老街顺河依势铺开,全长达百丈,街宽丈五以上,从北往南有青石路面蜿蜒而上,数了数,街有石梯百零二级。赵氏宗祠、谢氏宗祠等建筑聚集一街,一排排古香古色的街坊店铺紧紧相连。所有房屋建筑,至今尚保存着久远的大青瓦、小青瓦、硬山墙、穿斗墙、长板门、吊角廊、镶板窗、格子窗、挑檐廊等,那样的古老建筑特色。这些店房,大多是木制的穿架结构,屋檐斜斜地伸向街心,合拢后,仅留下二三尺宽街道。建筑方式大多采用了榫卯的方法,把不同的构件进行组合装配,用吊脚柱和撑弓支托屋檐,既简易又牢实。纹饰一般有人物、花卉、动物、云纹等深浅浮雕。铺面全用木板装建,檐面宽阔,有些商摊摆在街沿坎,可以当街进行交易。
穿出老街,即当地人称白银滩的一片石滩,滩上堆湍歇流,滩下浪花耸动,恍若堆堆白花花的银碇,炫花了人的眼目。
在白银石滩上,除了人工开凿的石穴,用来树立木桩,拴了船缆供停靠之外,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石洞和石坑,初数有两百多个,其中直径三尺以上的大石坑约十个,尺径的石坑约有四十余个,两三寸径的石坑就更多了。这些石洞或浑圆或椭圆或呈不规则形状,洞深一般在六寸至尺半,洞壁直立而光滑,底部平整,颇有些像民间舂米的石臼。老百姓不知其原因,称之为天生洞。其实颇有些来历。经专家认定,这些石洞叫冰臼,是因古冰川融化的流水携带冰屑、岩屑,沿冰川裂缝,向下强烈地冲击基岩,旋动和研磨所形成的洞坑,是研究古代气候与环境、人类起源和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等等不可多得的实证材料,亦是第四世纪冰川运动曾经存在过的极有力证据和自然见证。因此,可以推断路孔在两三百万年前所有的山川河谷,都为百余米厚的冰层所覆盖,是个冰川流经的寒冷地域。
白银滩下,则是一座坦平的石桥,横跨在高高溪谷上。人称济公桥。全桥总跨度大约四丈、宽两丈、桥高丈余,石拱内空的跨度三丈有余,石桥无栏,桥面平直,石拱内壁刻有题记,仔细辨认,说明建于清乾隆四十年。据说路孔镇内有各具特色的石质古桥七座,这些古桥,一般都修建于乾隆、嘉庆年前后,有些甚至始建于明代,又经过清代居住民多年补修,年代久远。造型有拱桥,也有平桥,大多保存完好。除济公桥这座拱桥以外,尚有曹家码头、赵家和妃子三座,平桥则是大荣、中坝和吕仙三座。在诸桥中,最为知名的,要数大荣平桥。古桥横跨濑溪河,东桥头连接着下街城门口,桥身除开首一拱为近时改建外,均为平直的石板桥;桥长三十五丈,宽为五尺,两侧均有护桥墩,墩上原有龙头、龙尾的石雕,现在仍有一墩保存了蜿蜒的龙尾,十分生动矫健。其始建于明代,用平整的石块铺就,每块桥石重约两万斤。桥面的石板上,有多处留下了深约三寸的人行、马踏深坑,可想象这座桥的久远历史,以及奔途繁忙。赵家拱桥位于路孔场的东南,总跨度约有四丈,桥高近丈,石拱内空的跨度一丈,桥宽丈余。整个桥面平直,桥的面部塑有龙首龙尾。桥洞内的“嘉庆八年春三月会首募化众善同建”等字,仍清晰可见,为当时会首潘思渠、赵景文等筹建于清嘉庆八年。
凡桥,必是迎宾道,无论你走到哪里、从哪里来,离了桥就不成路,何况在山路十八弯的巴蜀乡村。
所以感慨,荣昌真是个喜欢来客、有人喜欢的地方。
烧帮
明清时候,东大道经过安富镇,建立了一座万年灯驿站,供来往官府人员食宿,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大量移民流入,并依次修建起庙宇和房屋,逐渐以街为市,清末民初时候形成五里长街的盛势。地方上生意兴隆后,逐渐出现著名的烧酒坊。在农村经济社会中,酿酒、挖煤、织布等行业,易于拉帮结派,抗拒着暴力的同时,抗拒着深深的苦难。酿造和经营烧酒者,组织起来经营,就叫作烧帮。烧酒坊的称谓延续到一九三三年方改为安富场。其极盛时,有酒坊三十多家,鸦屿河是这里最好的酿酒山泉,洗布潭旁边就有最好的烧酒作坊,加上烈酒浇出的一批智勇双全的刚强汉子,安能不富?
这也是安富场的别解。
用当代汉语解释,烧帮可称为酒老板协会,特点是有钱。无钱不能办事。烧帮积聚了财富,丰衣足食外,筹办学堂,如余三老嬷创办的明远女子开智小学、女子工读学校,还有龙树芬等人办起的棠香中学,开荣昌文明、文化先河,导致荣昌近现代人才辈出。
烧酒就是六十足度的白酒,亦称老白干,喝下去,会令人热血沸腾,慷慨赴义,只要主义真,不知断头殒命为何事。
革命烈士夏明翰慷慨就义前,曾赋诗一首,道尽英雄胸襟和志士情怀: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这里的辛亥革命元老张培爵,曾对同盟会志士们说过,要革命就不怕杀头,我就经常练习临危不惧、砍头从容的本事,砍头时,要盘脚端坐,双手托于胸前,当钢刀比划到脖子时,把头颈一挺,人头落下时,正正掉在手掌之上,不沾尘埃,面上犹带微笑,一腔热血直喷上九尺。辛亥革命在巴蜀成功,张培爵担任重庆蜀军政府都督,为使巴蜀两个军政府合并成功,他主动推让掉了都督一职。谈判地点就在烧酒坊禹王宫。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后,逐步剥夺了张培爵的兵权,诱至北京杀害。少年英雄郑英十六岁加入了同盟会,后响应蔡锷云南独立,隆昌起义成功,一战成名,任护国讨逆军的军长,具首义之功,后被四川军阀刘湘乃至当政者蒋介石排斥,长期赋闲烧酒坊郑家祠堂,新中国成立初病逝。烧酒坊望族余家有七兄弟,余际唐排行老七,做过川军师长,当地人称他余师长,投身革命后,参加广州起义,任苏州都督府海军司司长,云南起义时,担任招讨军参谋长和挺进军司令、重庆镇守使兼全川江防军总司令等要职,后为蒋介石所嫉恨,任过川军第一军军长解甲归田,转而谋划实业救国造福桑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过四川省副省长和省政协副主席。
这些人,这些事,这些传说,在在堪称英雄豪杰,桩桩俱可撼动天地!
烧帮人杰何止张都督!
慷慨赴义固为人杰,三教九流里不乏人杰,升斗小民中亦不少人杰,所谓地灵人杰,即这块地气所涵养深致。
安富街既长五里,少不了街市繁华,街上人贪稀奇图闹热,把日子过得十分悠闲。安富百姓极好吃茶。数位茶客,围着一张茶桌儿坐定了,高呼泡茶,堂倌便应声而至。只见他右手提着锃亮的紫铜长嘴壶,左手五指分开,夹着无数只装好茶叶的瓷碗,俗语称为茶船,到茶桌跟前一松手,叮当连声,茶船满桌开花,右手的紫铜壶如赤龙吐水,将茶碗一一冲满,桌上不洒半滴,再反扣上茶盖。茶馆也是排解民间纠纷之地。乡民之间,每遇债务或人事纷争,当事人各约亲友来茶馆评理,恭请头面人物到场仲裁。双方当事人各说各的理,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谁把道理说亏了,就负责缴纳全部茶钱,他还要赔礼认错;如果双方有不是之处,由各付一半茶钱。理亏理赢全凭评理人一句话。在旧社会,乡场上规模略大点的茶馆,多兼营饭馆和旅馆,暗地进行黄赌毒交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诸毒尽除,镇上这些茶馆,赶场天时候人来人往,长期有高朋满座,所以生意兴隆。利用茶馆,川剧玩友坐唱川剧,生旦净末丑全都不化妆,环绕打小鼓者正襟危坐,或高腔,或胡琴,有板有眼,引吭高歌,俗称打玩意儿。引得乡民们争相围观不止。更为普通的聚会,则是宴请宾客了,如请春酒、吃喜酒、祝寿酒、贺生朝满月,名目繁多。农历正月间,县城里和许多乡镇都要办龙灯会,耍大龙,玩车灯、耍花船,由小丑和车幺妹儿结对组成,小丑边唱边走边述,引得观众发笑取乐:
花轿要人抬,
幺妹在里头不出来。
头上戴顶花花帽,
脚下穿双绣花鞋。
若问她是哪一个?
花幺妹儿女裙钗。
至于重大节日,特别是会馆祭神拜祖,须请来戏班助兴。元宵节灯会表演的演川剧胡琴戏,剧目很诙谐幽默,能引得观众站满一坝。每年二月十九观音会、四月初八佛祖会,宗教信徒都要集会朝拜,还引来不少虔诚的善男信女,他们聚会之后,扶老携幼、成群结队的,抬着满抬香蜡贡品,一路上敲锣打鼓,逆濑溪河而上,一帆风顺,到大足宝顶山敬香。
欢乐着普通人的幸福快活。
仔细推敲烧帮二字的要言大义,应该还包括一种产品,那就是用泥巴烧制陶器。安富陶器即荣昌安富场生产的陶器。安陶有史可证的历史,距今八百余年,明清时得到广泛发展。有一首民谣,流传了几百年,安富场孩童们还在歌唱:
金竹山,瓦子滩,
十里河床陶片片。
窑火烧亮半边天,
窑公吆喝喊声远。
百余年前,安富的陶器销售到东南亚地区,后扩展到了美国、德国、英国、挪威、日本等国。那个时候,安陶的艺术价值达到了鼎盛时期,与江苏宜兴陶、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陶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陶。到目前为止,安富还有十多家规模陶器生产企业,每年从业人数达到五千余人。去年,陶器产业的总收入超过五亿五千万元!这似乎可以使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安富陶器生产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低,到目前为止仍以做酒瓶为主,很少有陶器工艺品面世。
这就颇为让人遗憾了,好比使用貂毛制书包,实在是有些大材小用。
民间大材小用器物不少。
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瓷器占有很高的观赏与实用价值,可以视为组成部分吧。
我见识过那些烧陶的泥土,一种殷红,有些石谷子颜色;另一种雪白,好像灾荒年辰当饭吃的观音土。四川美术学院的江碧波教授看上了这两色泥土,取红泥为本、白泥为图,或反之,所制作出来的陶盏、陶碗、陶瓶、陶罐,个个具有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磐的特色与优势。纯用双色泥拧扭的那些陶制器物,无论直筒、扁壶,还是双耳罐、敞口瓮,白楔入红、红扯出白,天然成妙趣。
陶瓷是火烧无疑,陶泥在火中产生窑变,使原有色彩、形象按艺术家设想,变得坚硬而老辣,甚至改变了原有颜色,红变得黑亮、白变得素黄、黄变得雪白,可以称作烧窑坊。
不晓得雕塑艺术家是否应该归属于烧帮。
夏布画
其实,烧酒也好、烧窑也罢,过去也好、现在也罢,在荣昌镇街社会行进中,只是一个命名谁属的问题,经济大发展,人民要过好日子,才是根本。
荣昌另一个较为普及的行业是规模庞大的织布业。
这一带,溪河纵横,田野坦平,即使在无风的季节,也会因流水淌动而带来丝丝儿凉爽,民间极好种植苎麻。这是一种优质高产的纤维作物。苎麻的纤维长度,为棉花的六至十倍,拉比比棉花大六至七倍。且吸水快干、易散热,制成麻布,易洗易干,透气通风,穿上身凉爽舒适。古人早早就认识到了苎麻的植物特性。《诗经》中即有吟咏:东门之地,可以沤苎。《淮南子》则载:于越生葛桸、紵麻。唐代时候,苎麻织就的夏布,既刚又柔、嫩白匀净,通行四方,被列为贡品,得到皇室的大力推广。《明太祖实录》中就有明确记载: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据介绍,荣昌麻布起源于清初,随着湖广填四川,移民带来了种麻、织布技术,康熙时形成商品性生产。清光绪九年荣昌《县志》有文:各乡遍地种麻,比户皆绩机杼之声盈耳。苎麻布有透气、滹汗、挺括、凉爽宜人的特点故称为夏布。
夏布质量细软轻白甚于葛,山西、陕西的富商大贾,每年必前来采买至京都发卖。赓即转销到朝鲜、日本以及南洋一带,成为荣昌有名的传统特产。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夏布又特别适宜与羊毛、棉花和化纤混纺,制成麻涤纶、麻腈纶等,美观耐用,即是理想的夏秋季衣料,又是工业的重要原料。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织户迅猛增加,产量亦随之增加。
荣昌有十余家夏布织造厂。
盘龙镇那些大作坊里,密集排列着古老的木制织布机,妇女们坐在布机前,脚踩踏板,梭子在双手来回传递,发出咵哒咵哒的不间断的鸣响。另外几间作坊里,有不少女工分别在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及刷浆。这些工序是夏布成型前的必备工作。夏布社工人郭汉高、李淑万编织的罗纹布,织有天安门和平鸽和喜字图案,创造了夏布织花的先例,还选送北京参展。夏布因独特的编织工艺被评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盘龙镇党委书记刘宗田介绍,镇里现有三家夏布织染公司,织布机有上万台,年产细夏布一百万匹,产值超过两亿元;这些公司往往把更多订单,交给千家万户完成,织夏布的,大都是妇女和老人,他们在茶余饭后和农闲时候编织夏布、绩麻、挽麻芋子,聊着天,轻松快乐地挣一份养老钱。
夏布品种甚多,以颜色分,主要有本色、漂白、染色、印花共四种;以经纬线编织之翼,可分为平布、罗纹布;以麻线粗细不同,可分为粗布、中庄布和细布,粗布可做口袋,衬布、纹帐,中庄和细布宜做衣料,或绣花、挑花而制成台布、椅垫、手巾、窗纱等工艺装饰品。精漂过的细布,色泽雪白且细嫩轻软,国内外客商称为麻绸、珍珠罗纹,深受他们赞誉和喜爱,成为了荣昌颇负盛名的土特产品之一,民谣《绩麻线》里描写:
幺妹绩麻线,绩好拿去牵。
牵好拿去刷,刷好拿去编。
裁缝拿进屋,你有衣服穿。
青布来开领,白布来吊褊。
银线来绣花,金线来镶边。
穿起新衣裳,幺妹做新娘。
做新娘的幺妹,当然还要抛梭织布,把夏布织造技艺带至婆家,广为扩散。
到了现代,聪明睿智的荣昌人发现夏布纹理均匀的特点,且能够存墨留色,用以作画写字,晕染自如,比宣纸经久耐用,而且价格更加便宜。不知不觉间,便从涂鸦般的游戏作品,发展起了一门新兴画种,暂称夏布画。夏布上的画,俱是名画,依本人见识属于临摹。古代的大师们远去了,遗下的那些作品可遇而不可求,临摹几幅,其色彩、光线、笔意似是而非的。倒也十分独特了。客中有人批评,说中国画,还是先在宣纸上画熟悉了,再用夏布做原料。比如陈子庄。他从小观看父亲为碗厂和扇庄绘制陶碗、纸扇,受到熏陶感染,萌发出了绘画的兴趣,常常拿起笔来东涂西抹的;读私塾时候,他常常背着塾师,在习字本上临摹民间所推崇的岳飞、关公等人物形象;青年时期,陈子庄曾向善画芦雁的知名画家吴拙生学习绘画,后到德阳、成都等地谋生,一有空便努力钻研理论和勤奋练笔,同时对书法及治印产生了浓厚兴趣。又师从萧仲伦,苦学文史典籍,开拓了思路,为日后在艺术领域大放异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战时期,陈子庄多次观看来川讲学的国画大师齐白石、黄宾虹亲自作画,心领神会,获益良多。他推崇八大山人和石涛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神韵,常以他们的作品为师法目标,日夜临摹,竟得其神髓。
陈子庄的画作,很多都是画在包装纸、甚至废纸上的,为小山小水,常常署名石壶。其作品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誉鹊起。北京、上海、香港、美国等地都为他举办过遗作展览,得到高度的赞赏,认为他的作品具有八大山人的空灵简约、石涛的恣纵驰骋、黄宾虹的笔墨浑沧、齐白石的纯朴率真、丰子恺的多情自然等特色,甚至大英博物馆都收藏过他的画集。
裱好夏布画,装点家居办公室以外,还可用做折扇。荣昌折扇又称川扇,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生产历史,是与苏、杭齐名的中国三大名折扇之一。松竹轩扇庄主人陈子福先生出生折扇世家,一九九九年研制成功夏布折扇,拓开荣昌折扇新的名品,填补了中国制造折扇历史上的一个空白。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陈子福以独特方式,设计制作大型纪念套扇一套。该套扇五十一报,从四十九公分起至九十九公分止,每扇增长一公分象征共和国成长的年轮,造型设计全套扇为五十一个不同造型,装饰手法采用了烙画、彩绘、阴刻、阳刻、嵌刻等传统技法,首创国内制作折扇上融规模性、工艺性、纪念性为一体的大型系列套扇。
夏布由制衣物而折扇,再由折扇而画,无不寄托着荣昌人的奇思妙想,体现出物物相因的创新轨迹,为后人所倾倒。
我们不能不仰慕先贤。
这水与那山
巴蜀人喜水,性格波澜壮阔,谁跟他们有过接触,论及乡梓,他会直言,巴蜀境内有嘉陵江、沱江、乌江、长江,随便跳进水里去放滩,人恍若一只小纸船,顺风顺水的,就漂进大海里去了。好水者总难安静。其性格爽朗,语言诘变,做事如行云流水,说干就干,仿佛没有窒碍。其实,经过社会动荡的磨砺,人人面临生死关头,谁敢临阵退缩,不豪迈爽快才叫怪哉,锤炼出濒水者的性格。
我忒喜欢那些大江的支流。(文/刘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