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强化规划引领助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2023年08月16日 21:47 来源: 新华网

治理后的中梁山矿山公园,青草树木生机盎然。新华网发(曹鸣鸥 摄)

  新华网重庆8月16日电(韩梦霖 肖弋雅)这段时间,不少重庆市民发现,身边可以休闲游玩的“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人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近,“山水城市”越来越有魅力。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中梁山矿山公园,大人们漫步于大地肌理岩层步道,感受矿山历史,孩子们在高空螺旋滑梯上嬉戏玩耍,曾经“脏乱差”的废弃矿山变成了市民的郊游地;在南岸区南滨路雅巴洞江滩公园,通过取缔餐饮船,开展沿江污水垃圾治理和消落带治理,将带状场地顺势打造成保育涵养、江滩公园、艺术长廊、江浩公园等活动区域,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休闲健身;在大渡口区大滨路片区长江葛老溪段,经过整治建设,拆除挡墙和码头、修复江岸生态、植入音乐元素,生态脆弱、通达性差、植被杂乱的江滩,变成了风景优美、可休闲游玩的滨江生态空间。

  “近年来,重庆市强化规划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空间布局,加强城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持续推进两江四岸治理提升,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有序推进耕地恢复补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助力重庆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滨路片区长江葛老溪段的江岸美景。新华网 发

  整体性保护、系统性治理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重庆是长江重点生态区的关键区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重庆将构建“三带四屏多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总体格局,划定“一核四片”生态修复分区,并在期间实施27个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在中心城区,重庆围绕筑牢绿色屏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强化山系、水系、绿系保护与利用,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划定“四山”“两江四岸”、东部槽谷、西部槽谷4个生态修复重点区域,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九龙坡区共有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52处,主要分布于中梁山山脉。“在中梁山废弃矿山的修复中,采用了‘工程弃土回填’的方式,通过收纳跳蹬河整治工程弃土的方式,不仅有效节省了财政资金,还实现了与跳蹬河的山水同治。”九龙坡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耕保修复科科长贾丽娟介绍。

  2018年,重庆成功申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工程。通过三年攻坚,试点工程完成土地整治8070公顷,矿山修复994公顷,湿地保护修复46公顷,营造林55.57万亩,中心城区“四山”拆违复绿234万平方米,移除整治各类船舶173艘,建成生态护岸73公里。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整治,开展生态搬迁,实施8.8万平方米拆违复绿;跳磴河生态修复,打造滨水绿廊31万平方米,建成新的休闲游憩生态地……试点工程有效推动了生态环境改善,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四山”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居住生活品质,直接惠及中心城区近千万市民。

缙云山黛湖的美丽风光。新华网 发

  重庆中心城区两江合抱、青山纵隔,两江四岸是重庆中心城区城市发展主轴。近年来,重庆持续推进“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对109公里岸线和10大空间节点进行治理,为市民打造滨水公共活动空间。

  在“两江四岸”治理提升中,重庆也注重发挥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比如,对“两江四岸”建设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重点处置了一批体量过大、形象不佳、破坏天际线山脊线的建设项目,有效提升了建筑颜值、公共空间品质和城市天际轮廓线;编制《重庆市中心城区山城步道专项规划》,依托自然山水人文资源和地形地貌本底特征,整合、串联、改造现有特色步道,形成中心城区总长度约1207公里的山城步道系统,解决群众步行出行不便的问题。在规划中,重庆还专项规划重庆开埠遗址公园、红岩村及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保护传承等项目,深度挖掘两江四岸文化内涵。

花溪河畔滨江公园内,市民正在骑行。新华网 黄俊辉 摄

 开展耕地恢复补足行动

  变“巴掌地”为希望田

  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重庆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巴掌地”“碗碗土”普遍存在,开展土地的综合整治是重庆深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从2022年起,重庆开始开展补充耕地和耕地恢复补足行动,目前累计恢复耕地约28万亩。

  在江津区蔡家镇福德村,当地全面梳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后农户自主恢复耕种的地块,利用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等方式,以较小成本和高效方式稳妥、有序、多元化开展耕地恢复补足。通过实施土地平整、旱改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工程措施,整治耕地227公顷,惠及1200余名村民,不仅农业生产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提升。

江津区蔡家镇福德村通过耕地整治,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新华网 发

  “土地整治后,我家的三亩地种起来轻松得多了。以前一亩地一头牛两个人要耕一天,现在机械进场,不到2小时就耕完了。”村民夏先路说。

  “开展耕地恢复补足增加了耕地数量,提高了耕地质量,大米的价格也更高。”江津区土地储备整治中心副主任杨万怀介绍。

  重庆还突出规划引领和布局管控作用,推动多规合一改革,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合理安排并引导林果业等非粮种植产业“上山下坡”或使用非耕地,有效处理耕地、林地、园地无序发展的矛盾,科学防止耕地“非粮化”流出。

编辑: 刘文静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