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探寻电影市场“长红”密码
2023年11月03日 09:58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来源:11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吴楠

  电影“爆款”频出、演出门票“一票难求”、节庆长假“人山人海”……今年以来,沉寂已久的文旅消费市场再度繁荣,拥有巨大观众基础的电影市场也呈现良好势头。

  在破纪录的“最热暑期档”后,国庆档在亚运赛事与出游热潮冲击下,尽管票房不及预期,仍出现个别爆款。灯塔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下午5时,2023年电影票房已经达到492.37亿元。有理由对偶有跌宕但总体复苏的电影市场保持信心。

  观察近年来市场供需之变,中国电影“长红”密码何在?

  跌宕中加快苏复

  2023年电影暑期档异常火爆,国家电影局统计观影人次5.05亿,票房达206.19亿元,是暑期档票房首次破200亿。在暑期档“余热”中,国庆档遭遇亚运赛事、小长假出游潮带来的观众“分流”,观影人次6510万,票房27.34亿元,截至10月底年度总票房已逾490亿。

  在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态势下,电影市场呈现出偶有回落但总体强劲复苏之势。悬疑、动作、喜剧、动画、战争……多种类型为观众提供差异化选择,有效丰富市场供给。

  暑期档电影呈现出“百花齐放、群雄逐鹿”的多强格局,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分别以档期票房35.26亿、35.23亿、24.81亿位列前三。热门新片持续突破,前五名(除上述三部还包括《八角笼中》与《长安三万里》)票房均破15亿,数量创新高,top5影片合力带动票房增长,贡献超六成票房。

  国庆档则呈现出“升腾跌宕、蓄力薄发”之势,总票房27.34亿,日均票房同比提升59.6%,场次353.5万刷新国庆档纪录。《坚如磐石》《前任4:英年早婚》《志愿军:雄兵出击》分别以档期内8.8亿、6.2亿、5.0亿领跑。尽管未能延续暑期档的火热,爆款不多,但复苏之势已不可挡。

  触动人心的“密码”

  解码今年以来高票房电影的“流量密码”,不难发现,这些影片创作方向大体上可归为两类:或立足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或取材自中国社会丰富多彩的现实。

  部分影片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价值观与当下联结,通过富有时代气息的电影语言,展现中华文明独特魅力。比如,广受好评的《长安三万里》,将唐诗、诗人命运和历史浮沉紧密结合,唤醒国人血脉深处文化DNA。“诗在,书在,长安就在”中代表至善理想的“文化长安”,为人们提供精神的鼓舞。豆瓣网友“不良生”评论道,“电影有一种乐观豁达的况味,即使人生如朝露转瞬即逝,仍落拓笑看凡躯老去,一路追寻心中信念且理想不灭。”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则以先进技术呈现、当代视角解读,深挖封神故事内蕴的“何以华夏”价值观,家庭中的善意、对亲情伦理的维护、正义取代邪恶等,成为周朝翦商、华夏文明新生的生动注脚。

  “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汲取精神滋养,用光影艺术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电影人用自己的努力,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力量。”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如此评价。

  另一部分影片则扎根现实,善于从五光十色的人间百态挖掘素材。《八角笼中》,以粗粝质感包裹贫困、留守儿童等议题,讲述贫困山区草根少年“逆天改命”的努力。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黄钟军认为,影片“呈现为可供中国电影市场传播的现实主义体育类型电影文本,彰显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深度思考”。

  《热烈》取材自新晋亚运项目霹雳舞,呈现逐梦青年的热血之旅,以温暖底色描绘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孤注一掷》聚焦网络诈骗、《消失的她》改编真实案件……“这些影片兼顾艺术性和商业性,让观众感受现实的厚重、触摸现实的温度。”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张宗伟表示。

  在宣发策略上,这些影片大多选择长线宣传,上映后的口碑带来“自来水”安利、精准的话题营销等为票房带来助推。《消失的她》以高讨论度女性话题引发观影热;《长安三万里》宣发侧重历史、古诗,辅以浪漫唯美画面;《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良好口碑发酵,上映初票房不及预期后实现长期“逆跌”。

  可见以小搏大的宣发策略背后,质量仍是重要指标。花样翻新的营销手段之外,过硬质量才是真正票房灵药。

8月28日,人们正陆续进入影院观影。(薛思雯 摄)

  顺应“口味”和场景之变

  观察近年来的中国电影市场,还有一个大家有目共睹的现象,那就是与国产片爆款频出屡引热议相比,进口大片的讨论声量明显下降,“扛票房”能力也大不如前。

  灯塔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2023年已上映的73部引进片票房仅占16.7%。在引进数量已恢复至疫情前的前提下,前十个月平均票房1.1亿,比2017年低了一亿,票房影响力显著下降。

  例如有“近十年最佳动作片”盛名的《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全球5.66亿美元入账中,国内票房占不到十分之一。豆瓣网友“王写写”评论,“系列的两大卖点,动作创意和叙述诡计,在这一部都变成了公式化的表达,不复灵性与创想”。

  与上述进口“大片”类似,一些空有“大场面”的国产电影,也遭遇了同样的票房尴尬。

  这些现象似乎表明,成熟工业体系生产的“流水线”电影,已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其背后更深层的逻辑,则是从追求大场面、精美制作、流量明星等的“看热闹”,到注重文化内涵、现实关照、自我体验的“看门道”——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程度提升与国民消费水平提高,观众已建立特有的审美偏好与选择标准。

  与此同时,大众影视消费的场景之变,也在考验着电影市场的传统运作模式。近年来,观看网络首发电影的群体增多;更多影院外的观影空间涌现。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国内网络视听用户达10.40亿,网民使用率为97.4%。目前,爱奇艺、优酷与腾讯视频成为国内三大头部流媒体平台。

  相比传统电影生产模式中主创垄断话语权,流媒体平台通过大数据与计算模型对观众喜好进行精准画像,实现量身定制;在多屏时代,一个APP可变身海量片源“移动影院”,解锁多场景全时段观看体验。

  由此,传统电影业与流媒体平台相互借力融合发展,或许将成为未来的新趋:一方面,借助平台掌握的用户大数据,通过精准分析受众需求,调整电影创作生产方向,另一方面,通过流媒体平台进行物料放送、口碑引导,为票房带来显著正面效应。

  总之,新形势下,中国电影人应以质量为先,努力创作出一批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汲取灵感、质量过硬的上乘之作;同时,适应观影新需求,与流媒体平台融合发展,中国电影票房必然不断做大做强。 

编辑: 刘文静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