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抓取标题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图片

依托红色“云”课堂
写好育人“大文章”

" 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大思政”建设实践 "

阅读全文

“红色云课堂”线上微课讲好红色故事,“管理好青年”线下活动树立朋辈榜样,“卓越红心”理论宣讲团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在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围绕大思政教育理念,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校园内到社会中,已开展了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大思政教育活动。

学院深入贯彻“大思政”教育理念,遵循“大思政”育人体系运行逻辑和建设规律,在“一引领二驱动三融合四联动”工作理念引领下,以红色“云”课堂为依托,进一步深化“云”课堂内涵,通过架好“云梯”,资源“云集”,守护“云端”,培育“云朵”等路径,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写好立德树人“大文章”。

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大思政课建设总体工作思路

为提升育人实效,学院围绕重庆理工大学“红岩品牌文化”育人特色,坚持理论与实践贯通、课堂与课外互补、校内与校外资源协同的第一、二、三、四课堂联动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努力培养服务成渝双创经济圈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数智”管理人才。

培育“云朵”:紧扣立德树人,“信仰+知识”构建课程育人“新生态”

“云朵”外表洁白澄澈、内在干净纯粹,如何培育具有“云朵”品质的人才,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紧扣立德树人关键,通过将专业知识与政治信仰进行有机统一,构建课程育人“新生态”。

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邹霞表示,学院注重顶层设计,建立了“党委引领—专业系统领—课程组执行—示范课程先行—全面覆盖”的大思政育人工作机制,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形成上下贯通、全员参与、执行有力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各专业围绕大思政育人体系,聚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红色文化,打造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图谱,绘制课程思政地图,凝练系统化和特色化的大思政育人思路和实施路径,构建全程化、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格局。学院各专业与时俱进,深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因事而化,不断丰富课程思政案例,打造课程理论与思政主线并行的课程新形态。这是学院教师团队从“教学资源—课程讲授—行为实践”三个维度将思政融于专业学习全过程的创新实践。

管理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

学院以“立足专业、课程思政、涵养师德、立德树人”为宗旨,推出“红色云课堂”示范微课25期,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四史”学习教育相融合,由专业教师用心打造,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同时,学院重视“大思政课”品牌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共建,培育“一院一品”大思政育人品牌,建设项目《红色铸魂,数智领航 管理学院“四链融合”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

2020年以来,学院已设立了9门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成功培育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其中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其中市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成功构建起课程育人“新生态”。

架好“云梯”:创新课程融合,“课堂+活动”开启文化育人“新通路”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途径,管理学院创新课程融合,将思政课堂“搬”到系列活动中,架好思政教育“云梯”,开启文化育人“新通路”。

“卓越梦想大讲堂暨管理好青年、管理好老师”颁奖典礼

学院深入挖掘党史人物故事,举办“‘红色耀中华、精神传后人——我来述党史’话剧表演活动”,悉心挖掘、自编自导,通过扮演刘胡兰、赵一曼等革命人物,坚定革命信仰、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为引导师生争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学院连续7年举办卓越梦想大讲堂暨管理好青年、好老师颁奖典礼,讲好身边故事,激励学生见贤思齐,将自我价值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与此同时,管理学院开展“引领思想旗帜、闪耀美丽青春”为主题的团组织生活,以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建设;开展“承国学经典,颂少年风华”诵读比赛,通过线上线下形式,让大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领悟文化魅力;将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有机结合,并利用微视频、情景剧、合唱、竞答竞猜等多种形式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此外,学院用活红岩革命文物和各类党建资源,组织师生赴校史馆、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参观学习,带领学生走进校史馆,教育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以“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凝心铸魂,将红色文化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更好引导广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资源“云集”:强化社会实践,“校内+校外”形成实践育人“新场域”

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文献实物,诉说着革命先辈们英勇奋战、舍身报国的动人故事。管理学院开展“大思政”体系建设以来,不断“云集”红色资源,将校内、校外分散的红色资源点串联成线,组织师生走出校园参与实践,传承红色基因,形成实践育人“新场域”。

邹霞介绍,学院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资源,将鲜活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连接,坚持“研学体验与内化践行”相结合,让红色文化学习方式兼具多样化和趣味性,贴近青年生活。近两年,学院党委组织400余名学生走进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红岩魂陈列馆、重庆1949大剧院、陈独秀旧居陈列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等红色景点,在研学中提高学生党性修养,增强爱国情怀,传承红色精神,接续奋斗增强本领。

目前,学院已与南川区、建设工业集团博物馆共建“三牛”精神实践基地、大思政育人基地。基地建设过程中,已建立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社会实践基地,打造一批社会实践品牌活动,形成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协同育人经验和育人模式,构建起有效的育人范式,推进各类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除此之外,学院与金刀峡镇政府、巴南花溪街道、重庆茶业集团建立社会实践育人基地,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青年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培育家国情怀

学院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载体,鼓励青年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引导和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家国情怀。在南川区民主镇白羊村,邀请86岁老兵方文理同志用自己的故事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而特殊的思政课;建立“卓越红心”理论宣讲团,走进乡村,深入社区,扎实做好红色文化宣讲服务;深入实施“新青年在基层”育人工程,教授、博士带领青年学子前往巴南、南川、武隆等地的社区、乡村、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宣讲、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发挥专业特长服务基层,“校内+校外”实践育人成效显著。

守护“云端”:发挥网络优势,“线上+线下”筑牢网络育人“新阵地”

红色云课堂是管理学院线上思政课品牌之一,目前已录制25期。每一期都要经过教师团队的线下思维碰撞,从选材、磨课,到录课、发布都凝聚着团队老师们的心血,他们在线上、线下用真心真情守护“云端”阵地。

管理学院“红色云课堂”微课展示

为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学院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将历史与艺术结合,开设“四史讲堂”“新时代青年”“国家安全教育系列宣讲”“重温十一书”“百名党员学百年党史讲百年故事”“党史故事倒计时100天”等红色教育专栏,围绕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等内容,创作出一系列富有艺术感染力、思想穿透力的网络文化作品,深受师生好评。

此外,学院依托重理工卓越管理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哔哩哔哩四个官方媒体平台,发挥其网络传播优势,筑牢网络育人阵地。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形成网络化、可视化、便捷化的“大思政课”学习平台,不断扩大宣传效应,拓宽思政教育路径,增强育人实效。据统计,学院公众号、视频号累计发布推文300余期,推送视频79期,阅读量、点赞量达4万余次,转发量超过3千次。

菜单

往期回顾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