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众人拾柴:“微细节”撬动“大治理”

  

  茶余饭后八角凉亭的热闹。受访者供图

  鸡鸣乡,有一个八角凉亭,每到日落黄昏时分,三五个村民闲坐凉亭,谈谈心事,聊聊家事。在他们的身后,是一条崭新的公路,四米多宽,直从龙王沟通往石庙儿大桥,就在不久前刚刚贯通。

  “以前是断头路,现在,成了乡里面最美道路!”

  话音落下,大家开心地笑了起来,话题又从家事聊到身边事。鸡鸣乡村民身边,最近几年有几件新鲜事,身边有了网格员,村村还都设置了“鸡鸣茶话室”......从细枝末节出发,鸡鸣乡织密乡村治理“微单元”,还给村民大民生。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可以促成大的改变,正在鸡鸣乡生动上演。

  一张灵通的“网”

  解决群众问题零距离

  一只笔、一个笔记本、一个口哨、一部手机,带上“四件套”,卢贤刚开启了崭新的一天。

  在鸡鸣乡金岩村,村民们对卢贤刚并不陌生。作为一名网格员,每天早上,他都要上村民家里“坐一坐”“聊一聊”,就是这么一早上的功夫,50户村民产业发展情况、家庭生活状况一一记录在册,手机端的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同步了他所有走访信息。

  在鸡鸣乡,线下网格员加线上网格平台,组成一张遍布全乡灵通的“网”,大事小事,事无巨细地反馈村民急难愁盼。

  鸡鸣乡人用“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来形容双网格治理的力量。

  金岩村4组老王家,去年刚翻新了房子,时隔5个多月,老王对有件事仍感恩在怀。

  那是一个下雨的深夜,暴雨哗啦啦冲刷着屋顶,正值卢贤刚值守夜班,打着电筒走至老王家,他发现有细碎的石头滚落,吹响胸前的口哨,他第一时间敲响老王家的门,接着是老李家、老张家......

  网格员调解矛盾纠纷。受访者供图

  “3户村民,17个人,1小时内全部转移到了安置点。”卢贤刚告诉华龙网记者。随后报告指挥调度中心、危岩鉴定、排除险患、翻修农房,不到半个月,村民就住上了翻修好的房子。

  在金岩村,像卢贤刚这样的网格员有5个,整个鸡鸣乡有29个,他们共同构成“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从而实现村级治理“一张网”,实现民生服务“一格管”。

  这正是鸡鸣乡基于城口县“1+3+N”以及“三员一长”顶层设计,构建的线上线下“双网格”。

  这张网,不仅灵通,而且很智慧。目前,利用“141”基层治理平台,常态化开展网格任务下派、网格事件上报、实现网格指挥调度,推进平安法治板块运行更加高效,累计协处事件225件。

 一杯舒心的“茶”

  修了5年的路修通了

  在鸡鸣乡,大事小事不仅有网格员可以依靠,还有茶话室可以倾诉,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杯热茶就能让紧绷的神经放松。

  距离鸡鸣乡政府数百米开外,一条崭新的柏油路沿河向前,汽车行驶在四米多宽的道路上,还能多出一大半空间供行人畅行,被村民誉为“最美道路”。

  “一年前,这条路和‘美’可一点不靠边。”说起这条路,鸡鸣乡副乡长廖代吉为此还苦恼许久,“光和村民做工作,就用了5年......”

  柏油路不长,却涉及十几户村民的土地,在农村,“让利修路”自古就是难题,所以一直未能成功修通。 

  龙王沟至石庙大桥道路。受访者供图

  “光是让我们让路,什么都没有,不干!”

  几次三番,鸡鸣乡党委政府工作人员上门和村民面对面沟通,碰了一鼻子灰。在许多人看来,想要修通这条路,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在鸡鸣乡,祖祖辈辈种茶、制茶、喝茶,由此而诞生的禅茶文化家喻户晓,从古老的禅茶文化中提炼治理方案,“鸡鸣茶话室”应运而生。

  一次,“鸡鸣茶话室”负责人傅海林把村民邀请到茶话室,为他们倒上几杯茶,不急着切入正题,反而关心起大家生活起居来。

  “实际上,大家并不是不愿意修路,而是对政策不了解,有许多误解。”

  把话说开,把茶泡开,傅海林一路拉家常一路和村民谈心。最后,一壶热茶、几句暖语,村民深受感动,主动拿出宅基地交由乡政府硬化形成四米宽的道路,就在今年,这条路终于修通了,受益的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杯红茶解民忧,一杯黄茶化衷肠,一杯红茶颂传承,一杯绿茶谋发展,紧扣百姓的需求,开展“茶话解忧”暖心服务,鸡鸣乡基层党组织成了群众的坚实后盾、最强依靠,有效解决了群众“关键小事”。

  一群用心的“人”

  沉寂的小院活起来

  三月的鸡鸣乡,野樱如雪般点缀一座座山头,春雨绵绵里,薄雾轻纱越过重山,沁润一座美丽庭院。

  叮咚作响的泉水,干净整洁的路面,用石磨作装饰,用彩绘写双坪......“唰唰唰”,声音的源头来自老支书张立成,拿起扫把清扫路面,这是他每天晨起的第一件事,随后,打开卷帘门,“老张茶室”开始“营业”。

  

村民主动参与院落卫生。受访者供图

  在张立成看来,双坪村的变美之路还要从一个人的到来说起。去年,城口县生态局王立华来到双坪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首先就是从“院落微治理”抓起。

  “通过前期走访,我发现双坪村的可贵之处,村民很朴实勤劳,人人都想改变但缺乏方法。”王立华还发现,村里的老支书虽然退休多年,却是个热心肠,村民都很信任他。

  “何不召集大家走出去看看,别人好在哪里,自己差在哪里?”有了思路,王立华和张立成立即召开群众会,由党员干部带头,村民代表参与,学习的首站就定在隔壁镇修齐白果村。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大家又是拍照又是录视频,把参观学习的成果带回双坪村,放给全村人看。筹钱完善基础设施、清扫农户房前屋后的垃圾、用废弃的农具装点院落......一开始,工作开展并不顺利。

  院落美化。受访者供图

  “在农村,大家都讲习俗,不愿意用农具作装饰,我就和他们说你放在这里就是一个废弃品,装起还能让环境更美,你想下,到底哪样更好?”

  就这样,2个月后,村里面貌有了质的改变,村里还出台了院落管理制度,老支书主动请缨任起了院落张,大家自觉遵守、自觉参与,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院落微治理”让一切变得美好。

  在鸡鸣乡,像双坪村这样的改变并不是孤例。通过积极探索乡村治理“微”模式,以“微”字把脉、从“小”字切入,通过打造“微阵地”、做实“微服务”、激活“微联动”,更多的矛盾纠纷在一线化解,更多的民生诉求在基层实现,文明新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乡村治理新格局逐步培育形成。(记者 陈攀 汤莉)

编辑: 曹妤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