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涪陵:“小板凳”进院坝 和美乡风促发展

  原标题:

  涪陵区桃园村村干部深入基层,为村民化解矛盾纠纷

  “小板凳”进院坝 和美乡风促发展

  3月21日,涪陵区蔺市街道桃园村,村民张庆华将几大袋垃圾依次扔进铁皮垃圾桶里。他说:“现在家门口就能扔垃圾,再也不用跑老远。”

  张庆华居住的湾落处于一个三岔口的支路,因为远离主公路,且没有设置垃圾桶,他和邻居每次扔垃圾都要走几百米。在听取村民意见后,村里很快设置了一个容积约600升的铁皮垃圾桶,方便周边十余户村民丢放垃圾。

  今年,蔺市街道大力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以桃园村为试点,探索“小板凳”矛盾化解法——村社干部把“小板凳”搬到村民家、院坝里,通过拉家常、摆龙门阵的方式,聆听居民建议,化解矛盾纠纷,塑造乡风文明新风尚。

  聚焦民生关切解难题

  “蓄水池修好后,整个春节都没停水,终于能安安心心过年了。”村民韩最奎所在的桃园村地处“两山夹一槽”的沟壑地带,与自来水厂的落差有好几百米,以前,沿途水管因受不住压力容易破裂,导致村里频繁停水。

  今年初,村里以“小板凳”为载体,开展居民议事会,大家反映最多的就是用水难题。经区、镇两级政府协调,自来水厂立刻着手制定解决方案,更换了200多米的主水管,又在半山腰上修建了一座容积约300方的蓄水池,缓解水管及供水系统的压力。

  蓄水池投用后,村里停水的状况得到缓解,可供水设施又该由谁管?

  “小板凳”又充分发挥民主议事功能,将村社干部、村民代表、自来水厂召集起来,针对用水管网的管理维护进行多次协商,最终确定将用水设施交由蔺市街道自来水厂运营管理。

  如今,全村上千户村民都能享受到24小时不间断供应的自来水。

  据了解,今年以来,桃园村以“小板凳”为载体,共搜集村民调查问卷1800份,推动解决村民用水、交通、医疗等民生关切10余项。

  发挥“三老”力量化纠纷

  蔺市街道还充分发挥老干部、老党员、“老辈子”等农村“三老”力量,排查化解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重点矛盾纠纷,引导村民崇德向善。

  “远亲不如近邻,以后我们一定好好相处。”3月22日,村民傅代全和邻居潘锡洪在村两委干部见证下,握手言和,持续一个多月的邻里纠纷就此化解。

  上月初,潘锡洪家20多只羊跑进傅代全家田地,踩伤了70多株玉米苗。傅代全向他索要500元赔偿,他却觉得这些玉米苗根本值不了这么多。

  这天,两人争执着来到村委会。傅代全认为,幼苗受到损伤,很难长出玉米,赔偿金该按玉米市价进行折算。潘锡洪却觉得,农作物收成受天气、管护影响,费用赔偿该按青苗费用来算。

  村干部请来老支书傅代文帮忙评理。傅代文当即给出了解决意见:潘锡洪按去年产值将整块地暂时承租过来,今年的玉米管理由他负责,地里的收成也全部归他所有。傅代全和潘锡洪都心悦诚服,握手言和。

  乡风文明促乡村振兴

  “结合‘小板凳’化解法,我们又探索了小顾问、小站点、小法庭、小助手的‘五小元素’化解法。”蔺市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文明乡风在桃园村蔚然成风,吸引众多村民返乡发展。目前,桃园村已形成以榨菜、水果、沃柑为主导的田园综合体,完成茶涪公路沿线首批农房院坝风貌改造,通过“美丽庭院”创建引导村民积极投入和美乡村建设。

  正着手开办乡村民宿的返乡村民李洪材说,以前邻居喜欢在院坝里散养鸡鸭,家禽粪便随处可见,到处臭烘烘的,两家人还为此发生过争执。“后来我们一家搬到城里,好多年没回来。直到今年春节回来,看到了村里的变化,就动了回乡发展的念头。”他说。

  “乡风文明让桃园村既有里子更有面子,激发起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蔺市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他们还将重点开展基层治理、邻里和谐、孝善文化、家训家风等文明实践活动,以文明底色绘就乡村新画卷。(记者 左黎韵)

编辑: 曹妤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