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农人、新模式、新产业——重庆石柱乡村振兴走笔
2024年04月12日 17:16 来源: 半月谈

  半月谈记者 李勇 张桂林 陈青冰

  仲春时节,武陵山区浓绿浸染,大地孕育着新的希望。

  走进昔日的全国扶贫重点县——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山乡间,交通畅达、屋舍俨然。春风拂过,山坡上、沟谷里桃李芬芳、蜜蜂飞舞,一片片药材基地、一个个加工车间、一处处乡村游园,成为春日里最亮眼的一抹绿色。

  在这绿意之中,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涌现在田间地头,创造新模式、带来新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汩汩“活水”。

  “一起奔跑”,新农人激活大山村

  春日阳光下,上百亩黄精、木瓜等药材沿着沟谷绵延。在中益乡华溪村,昔日的“鸡爪地”正成为村民们的“聚宝盆”。在屋前地里除草、松土的村民陈鹏告诉记者,地里的黄精已种满5年,今年正是收获的时候,“村里还引进了加工厂,黄精能卖上好价钱了。”

村民展示刚刚从地里挖出的黄精 李贺摄

  走进华溪村村委会内的展览馆,黄精面、黄精桃片、黄精茶、黄精果脯等十几类黄精产品琳琅满目。展览馆的墙面上,一幅地图上标记着黄精面出口的路线,目的地包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等11个国家和地区。

黄精种植户从田边走过 唐奕 摄

  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介绍,5年前,华溪村黄精种植只有200多亩,随着引进企业打造黄精系列产品,目前种植面积扩大到700多亩,“黄精产业的升级、产业链条延长,离不开新农人的努力。”

  新农人、重庆华溪面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郭骐瑞已经在华溪村扎根两年多,和当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生产黄精面、黄精桃片、黄精酒等产品。“我把之前在河南积累的制面经验技术带到了华溪村,同时开拓市场,成功实现黄精产品出口。加上其他业务板块,今年公司综合产值预计可以达到1亿元。”郭骐瑞说。

  据统计,中益乡近年来吸引各类新农人110多位。他们中有的是外来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有的曾是辅警、健身教练、护士、产品经理等,如今活跃在村委会、种养殖基地、工厂、民宿等各个板块。

  31岁的谭操2020年辞去重庆主城区的健身教练工作,回到中益乡建峰村任村干部。在他和其他几位乡村干部的动议下,中益乡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成立了“石柱县益起奔跑文化传播公司”,结合当地生态优势、特色资源,发展研学旅游产业。谭操兼任公司总经理,汇集起一群有活力、有想法的“90后”员工。

  

桥头镇的陶然居瓦屋小寨,当地村民身着民族服装为游客准备当地特色饮品“米米茶” 李贺摄

  “这几年,我们持续挖掘乡里的土家文化遗传和特色生态资源,将这些与中小学生研学、企事业单位客户乡土体验等需求结合起来,受到越来越多游客青睐。”谭操表示,近5年,全乡累计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3000万元。

  “百企进村”,新模式让田园变游园

  在华溪村偏岩坝,一栋栋黄色外墙的农家乐院落,错落有致地分散在山野间,每逢节假日,不少院落宾客盈门。与别处不同的是,这些农家乐门口招牌上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农家乐的名字,一个是帮扶他们的企业名字。

  这是工商联系统在石柱实施的“万企帮万村”行动。自2021年以来,重庆餐饮商会的100家会员企业,通过捐赠实物、厨艺培训、品牌打造,帮扶中益乡100家农家乐和门店发展,带动户均增收2万元,促进就业300余人。

  得益于此,一家位于华溪村村口的特色农产品小店即将开张。脱贫户张剑峰介绍,重庆馨亚油脂有限公司帮他的小店解决了一台冰箱,他准备今年在这里售卖蜂蜜、黄精等产品。现在,他养蜂的收入加上公益岗位工资,一年有6万元左右。“小店开起来之后,日子会更甜蜜。”张剑峰说。

  偏岩坝只是起点。如今,“百企进村”的春风已吹拂到石柱更多乡村。

  在桥头镇瓦屋村,老村委会办公楼被改造成一个综合便利店,店里摆满了桥头和石柱的土特产。旁边闲置多年的民房变成一家摆满花卉、杯具的陶艺工坊。沿着山势拾级而上,原本废弃的农房旧址上,矗立起一栋栋依山而建的精美餐厅、高端民宿、以太空舱为外形特点的智能酒店等。一个由重庆陶然居集团领衔打造的集种植加工、非遗传承、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已基本建成。

  重庆市工商联餐饮商会会长、重庆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介绍,2022年重庆市餐饮商会来到桥头镇开启“万企兴万村”项目,并创新模式,变“输血”为“造血”,由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一体化设计项目建设运营,村集体经济组织参股,带动有意愿的村民参与到产业链中。短短一年多时间,这个昔日的偏远村落,逐渐成为石柱田园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桥头镇党委书记王东表示,商会和龙头企业的助力,盘活了农村一大批闲置资源,也破解了农村以往搞农旅项目招商难、经营难的问题。政府和企业共同搭台唱戏,将龙头带动、品牌驱动、产教融合、科技赋能、村集体统筹、农户自主经营串联成链,真正激活了农旅融合大产业。

  如今,已有62家企业落户桥头镇,投资总额超过1.5亿元,计划建设文旅小镇、产业园区、研学学校等项目,预计将提供就业岗位631个,带动1600余名农户持续增收。

  “有中生新”,一块地结出“多样果”

  离开桥头镇,记者一行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石柱县和万州区交界的临溪镇。一路走来,只见一块块水田沿河分布,临近公路的几块田里,传来蛙声一片。这是花厅村的一处稻蛙养殖基地。

  养殖基地负责人刘俊以前在温州打工,2021年回到家乡,结合村里的水土、气候条件和外出考察学习来的经验,在村里支持下,发展了80亩的稻蛙养殖,实现有机水稻种植和青蛙养殖组合式开发。

重庆市石柱县临溪镇“稻蛙共生”生态种养基地 唐奕 摄

  “我们这里的水质、气温适合养青蛙。而青蛙吃害虫,水稻不需要打药,所以稻米品质特别好,能卖到8元钱一斤,完全不愁销。种养结合的模式也让土地价值翻了倍,每亩土地的纯利润在2万元左右。”刘俊表示,目前,稻蛙养殖年经营性纯利润达150万元,已带动周边20户农户。随着经营效果逐年向好,今年养殖规模已扩大至150亩。

  临溪镇党委书记陈云表示,临溪镇过去以粮油种植为主,没有像样的特色产业,难以提高土地效益。近几年,镇上深入挖掘道地药材以及生态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一块地结出“多样果”。

  在新街村,一簇簇石菖蒲紧紧扎根在油菜地里,茂盛的叶片在春风中形成一股绿浪。

  村民谭祥双介绍,这种喜阴、易生长的中药材,看上去和路边野草无异,实则蕴藏着很高的价值。谭祥双指着自家地里的石菖蒲说:“这么一小排石菖蒲就能卖到600多元,很多农作物一亩地都卖不到这么高的价钱。”

  陈云介绍,石菖蒲成熟期为3到4年,不仅拥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可以和玉米、辣椒、油菜等作物进行套种,多倍提高土地价值,一亩地产值能够达到1万元,“自2019年开始试点种植以来,全镇石菖蒲种植面积已达7500余亩。同时,虎杖等中药材种植也在加速推广。”

  “近几年,通过吸引新农人、实践新模式、培育新产业,石柱乡村产业发展动力十足,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居渝东南首位,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807元,增速居全市第一。”石柱县委书记张华说。

编辑: 王龙博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