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足石刻年内将实现“五山”同开

  4月9日,大足石门山石刻景区。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本报今起推出“文化中国行”主题报道,深入报道我市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充分展示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绘就新时代新重庆更加绚丽多彩的“诗和远方”新画卷。

  说起大足石刻,不少游客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宝顶山石刻和北山石刻。可你知道吗,大足石刻其实包括“五山”石刻,即宝顶山石刻、北山石刻、南山石刻、石篆山石刻、石门山石刻。

  4月15日,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足石刻已经新增开放南山石刻,游客可凭游览宝顶山石刻或北山石刻的门票免费参观。今年内,大足石刻将首次实现“五山”同开,届时游客可通过网上预约参观的方式,游览石篆山石刻和石门山石刻。

  对宝顶山石刻和北山石刻,不少游客都已经耳熟能详。可你知道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三山”上,究竟藏了什么宝贝吗?

  南山

  南宋时期雕刻最为精美的道教造像群

  沿着山间小道一路而上,在绿树掩映之下,山门上“南山翠屏”四个大字遒劲有力。这里是大足石刻“五山”之一南山石刻所在地——大足城区南面约2公里的南山之巅。

  蒋思维说,南山石刻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造像崖面长80余米、高3—10米,主要有真武大帝龛、后土圣母龛、三清洞、龙洞等道教造像题材,是中国南宋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

  其中三清古洞共刻像421身,排列了从道教“三清四御”到三百六十天尊的完备神仙序列,生动地反映了公元12世纪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变为神系、神阶明确的“三清”“四御”信仰的历史事实。

  在中国宋代道教石窟中,三清古洞是最完备、最系统反映宋代道教神系的实物资料,是全国道教造像的珍品,也是研究道教史和道教造像艺术珍贵的实物资料。

  除此之外,在南山石刻中,还有碑刻题记28件。

  其中公元1250年的《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碑,记载了公元13世纪中叶四川东部在松原战争之后的社会政治历史基本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以碑证史”“以碑补史”“以碑断代”的重要价值。

  石篆山

  刻有全国罕见“孔丘十哲”造像

  位于大足三驱镇佛会村的石篆山石刻,拥有大足石刻最早的三教合一造像,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三教合一大型石刻。

  在石篆山的众多石刻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6号石窟——“孔丘十哲”龛。

  在这个石窟中,正壁刻着中国著名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则刻着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

  这座造像刻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造像中孔子正襟危坐,弟子十哲像有的年少英俊,有的中年沉稳,都穿着宽袖长服,手持笏板,虽然神态各异,但都是儒雅倜傥的形象。

  蒋思维说,将孔子像刻进深山石岩,刻全“孔丘十哲”,在全国都极为少见,因此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在石篆山石刻中,还有全国石窟中唯一一处鲁班像,它刻于石篆山石刻较高的一处崖壁上。石刻中的鲁班满脸笑意,穿着宽袖长袍,足蹬草鞋,左手握角尺,手腕悬挂铁剪,举右手笑指身后徒弟。

  石门山

  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的释道合一石刻群

  刻于大足石马镇石门山巅的石门山石刻,因山形像两扇巨大石门相对而立得名。在这里共有13龛窟造像,它们或仙或佛,皆玲珑万状、鬼斧神工、精妙绝伦。

  蒋思维说,石门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的一处释道合一石刻群,其中尤以道教题材诸窟的造像最具艺术特色。作品造型丰满,神态逼真,将神的威严气质与人的生动神态巧妙结合,在中国石刻艺术中独树一帜。

  第2号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

  而第10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身,儒雅清秀,衣纹折叠舒展,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第12号东岳大帝宝忏变相龛刻像98身,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纪(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

  除了大量的道教题材造像之外,石门山石刻的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窟、孔雀明王经变窟、诃利帝母龛等,其中尤以第6号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晟)

编辑: 曹妤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