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半月谈丨“双减”之后,科学教育如何做加法
2024年04月19日 16:07 来源: 半月谈

  半月谈记者 周思宇 吴燕霞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是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基石。在当前教育“双减”背景下,如何推动科学教育“从有到优”,提质升级?半月谈记者在山城重庆的一些中小学寻找答案。

  培育科学梦想“引路人”

  走进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小学的科技长廊,一面特别的“荣誉墙”映入眼帘,上面挂满了近年来全校师生获得的多项创新成果。一位脸蛋圆圆、笑容亲和的老师屡次出现在获奖合影里,她就是科学教师余建梅。

  2014年,余建梅来到融汇小学,成为学校“唯二”的专职科学教师。为了搞好学校的科学教育,余建梅积极探索“跨界”教学,吸引孩子走进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

课堂上,余建梅正在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

  课前5分钟开辟科技前沿板块、课中进行科学思维训练、课后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技竞赛指导……在余建梅的努力下,学校科学课堂焕然一新。随着3D打印和激光切割科学工作室建立起来,融汇小学的科学教育基地越发“高大上”。

  令余建梅印象最深刻的一名学生名叫但林曦。2023年9月,但林曦发明的一款“葫芦防滑筷”,在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第三届青少年专利孵化展上获得金奖。

  融汇小学校长衡永芹说,孩子不缺好点子,只要教师耐心引导,点滴智慧也能汇成创新的星河。

  “提高科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巴南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孝琴介绍,全区现有小学科学教师221人,区教委构建起“普及培训—创客联盟—名师工作室”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大力培育科学教育“引路人”。

  种下一颗颗“好奇的种子”

  在重庆市实验中学的科技馆,奇妙有趣的科技试验装置、动植物标本,在学生的心中种下“好奇的种子”。半月谈记者看到,科技馆的科技实践创作中心已建成包括技术设计室、木工制作室、无人机工作室、3D打印室在内的多种教学场馆,学生在科学老师指导下,开展实践创造活动。课余时间,可随时开展科技创作。

  开发项目主导式课程、主题探究式课程、社团选修课程……重庆市实验中学“花式”翻新科学课堂,激发学生创新素养。重庆市实验中学信息中心主任陈伟说,给科学教育做“加法”,并非简单叠加知识体系,更要综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钻研能力。

  如何让通用技术课堂换种“打开方式”?在重庆市实验中学教师秦光勇的课堂上,全班同学先搞起头脑风暴式思辨,又在小组讨论中汇集众智,还挨个“开火车”,轮流而不重复地表达个人观点。“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观点碰撞有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其深入剖析问题的动力。”秦光勇说。

  促进科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开展科学教育,不少偏远农村地区面临师资匮乏难题,重庆发挥龙头学校和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派驻经验丰富的教师跨区“支教”。

  2023年秋季新学期,余建梅有了一个新身份——重庆市丰都县融智学校支教科学教师。

  “学校要举行赛车运动会,各班最快的前3名入围比赛,那么我们如何制定班级选拔赛的规则?”讲台上,余建梅拿着一个汽车模型,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刚来丰都时,余建梅发现,孩子们不知道如何开展科学实验研究。通过设立学校首支“工程制作与科技发明”队伍,余建梅组织51名学生系统学习电子电路等科学知识,使他们逐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不久后,3名学生的科技作品就获得县级竞赛奖项。

  余建梅说,孩子们第一次拿到“科学奖”,手握奖状时,眼睛里闪着光。“科学教育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武林绝学,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只要用心引导,孩子们就会用创新思维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进而在全面发展中茁壮成长。”

编辑: 陶玉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