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坚持“医教研”一体化,推动医院转型发展

  成为重庆大学附属医院、推动科研教学及规培基地综合楼建设、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零突破”……近年来,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创新发展理念、强化人才引领,以推动“医教研”融合发展为路径,在由临床型向高水平研究型教学医院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实现了“加速快跑”。

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科研教学及规培基地综合楼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人才赋能,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2023年8月,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温跃桃申报的科研项目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现了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零突破”。

  自2019年到医院神经外科工作后,温跃桃将癫痫、脑肿瘤的分子机制及大数据挖掘为主要研究方向,不断开展创新性研究。此次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医院不遗余力提供科研创新平台和资源密不可分。

  “温跃桃的成长之路便是医院以人才引育和鼓励创新为抓手,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真实写照。”该院科技外事部负责人梁清乐博士介绍。医院建立了分类引进、分层管理的灵活人才引进模式,成功柔性引进特聘专家6名,引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入站博士5人。

  在科研人才培育上,医院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重庆大学等多个单位专家来院指导培训,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科技创新主动性、积极性和综合能力。此外,还通过推进建立“国家级人才指导、市级领军人才主导、江津区级人才参与、院级科研后备人才补充”的多层级协同科研创新格局,孵化了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在提升科研人才的积极性方面,医院通过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修订《科研工作激励绩效管理办法》《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管理办法》,制定《科研启动经费管理办法》,加大对科技创新激励力度,提高医务人员创新主动性、积极性。

召开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启动暨培训会。

  近5年来,医院各科研团队累计发表高质量论文(CSCD、SCI、核心期刊)350余篇,获得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0余项,获得国际发明专利、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共224项,先后实现了国家自认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医工融合”重点项目、重庆市博士后科研资助、发明专利成果转化等的“零突破”,医院肿瘤科被重庆市医学会评为“基层科研工作创新团队”。

  以教促学,开启研究型教学医院新征程

  日前,由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承办的2024年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技术技能大赛在四川省泸州市落下帷幕,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选派的参赛学生获得单项一等奖和团体二等奖,集中体现了医院的教学成果。

医学技术技能大赛现场。

  成为重庆大学附属医院以来,医院高度重视住院医师的操作技能培训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组织住院医师多次开展院级、校级、市级及国家级培训,不断提升全院师资综合能力。2023年,该院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截至目前,医院共有博士后合作导师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2名。

  在医院教学工作的精细化、高质量推进下,医院教学工作结出累累硕果。2023年全年获得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30项、获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立项1项、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66项,并成功申报重庆市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今年下半年,医院科研大楼和中心实验室将投入使用,全院科研教学基础设施将得到极大完善,科研教学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医院将以此为契机,推动“医教研”深度融合,实现服务能力、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的整体跃升。

编辑:彭祎琦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