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药资源“家底”变产业发展“富矿”

  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村民在中药田里劳作。(资料图片)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5月22日,城口县高观镇曲茎石斛基地,一棵棵从实验室组培而来的曲茎石斛幼苗,在大棚里长势十分喜人。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大巴山分院院长周益权告诉记者,这是它们的“历练场”。“历练”合格的,会被移栽到另一个仿野生生态种植基地,接受更大的挑战。

  只有通过层层考验后,它们才能繁衍更多“子孙后代”,成为成品中药材,实现更好地开发利用,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

  巍巍大巴山,重峦叠嶂,云雾缭绕。地处大巴山南麓的城口县,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蕴藏着无数珍稀中药资源,曲茎石斛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曲茎石斛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

  过去,大家并不知道城口有曲茎石斛野生资源的存在,直到2021年7月,市中药院成立的石斛专题调查组,在当地发现了曲茎石斛的野生植株。

  在此基础上,市中药院团队围绕曲茎石斛生物学特性、种群生态环境、野生资源保护等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帮助当地引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让曲茎石斛成为当地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

  “重庆的中药资源‘家底’丰厚,作为中药科创平台,我们就是要积极发挥特色优势,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真正让中药资源‘家底’变成产业发展‘富矿’。”市中药院相关负责人说。

  首次摸清全市中药资源“家底”

  在市中药院内的中药博物馆内,陈列着各种各样的中药标本,石斛、青蒿、火把花、黄连……让人目不暇接。

  它们当中,有的已经存放了90余年,有的则是最近一次中药资源普查时,刚加入的“新成员”。

  市中药院始建于1930年,依托90多年的积累,中药博物馆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博览藏馆,现藏有各类中药标本超38万份,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标本等,主要收集于我国中药资源最为丰富、生物多样性及物种最具特色的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

  “重庆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多样,中药资源十分丰富。通过2012年启动的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我们历时8年,首次摸清了全市中药资源的‘家底’。”市中药院中药生药研究所所长瞿显友说。

  相比上世纪80年代启动的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重庆的中药资源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2020年10月,由瞿显友领衔的项目团队主编完成的《中药资源大典·重庆卷》出版,重庆中药资源的“家底”正式公布——

  重庆地区分布中草药5427种,其中野生中草药资源5124余种,栽培药用植物80余种,全市常年生产收购的地产药材350余种,药用植物在品种数量与资源蕴藏量上仅次于川桂云贵。

  最令人欣喜的是,在这次普查过程中,普查队还在全国首次发现了合溪石蝴蝶、天竺葵叶报春等8个新物种。

  实际上,近年来,瞿显友和团队每年仍会跑到野外,扎进密林深处开展资源调查,每年也会有些新发现。

  比如,去年7月,他们在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时,就发现了“太阳草”这种药用植物新资源。

  在摸清“家底”的同时,市中药院还搭建了中药资源地理信息管理平台。“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开展更加科学的分析,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瞿显友说。

  形成中药全产业链科技服务体系

  最近,市中药院副院长、中药新药创制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主任阳勇带领团队,正在加快蒿藤胶囊、益胃消瘀颗粒、小儿伤风消积颗粒等10余种新药研发。

  在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的支持下,今年以来,团队新增了不少科研用房和仪器设备,科研条件的改善,让大家干劲十足。而且,随着更多新人加入,团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进一步加大对中药新药、中药质量、中药资源等研究与应用。”阳勇说。

  不过,他坦言,当前中药新药创制领域仍存在一些重大科技问题,比如中药新药研发周期长且成本高、源头创新不足,中药品质评价不全面,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不清楚等。

  为此,团队的重点任务,就是要聚焦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开展高价值中药新药研发与成果转化。

  “目前的研究进展比较理想,比如蒿藤胶囊,目前我们已经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展了中试生产。”阳勇说。

  实际上,为加快中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市中药院着力打造了一系列重点学科平台,创建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首个省级分中心、通过国家认证的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和中药质量分析检测中心,打造了中药资源学、中药健康学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药新药创制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中药全产业链科技服务体系。

  近年来,该院已累计培育出“渝青1号”(青蒿)、“渝蕾1号”(金银花)等中药材新品种21个,开发了芪蛭益肾胶囊、复脉定等新药产品46个,编制技术标准58项,有力支撑了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筑全国重要中药科技创新策源地

  “重庆中药资源丰富,发展中药产业大有可为。”市中药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市中药院将聚焦中药资源、中药新药、中药大健康3个核心业务,着力提升中医药战略科技能力,努力构筑全国重要的中药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重庆中药产业第一技术支撑平台。

  在持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聚焦我市中药产业全链条创新需求,加强中药材良种选育、生态种植、炮制加工等关键技术攻关,构建道地药材标准体系,推动提升道地药材质量。加强经典名方挖掘、医院制剂转化、中医药数字化融合创新等研究,研发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中药。

  在重构提升创新平台体系方面,按照“资源-新药-大健康”全链条优化平台布局,整合提升现有重点实验室和科技服务平台资源,完善设备设施条件,聚焦科研主攻方向,引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构建一流创新团队,深化与知名高校院所和实力企业的科技交流合作。

  在强力支撑中药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科技在中药全产业链的支撑作用,以“大品种、大企业、大基地”为引领、“三品一标”和GAP基地建设为抓手,主动服务区县、企业和医疗机构等,连接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力争推出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市占率高的爆款产品。(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张亦筑)

编辑: 曹妤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