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扫码就可观看手语讲解,这真是一个惊喜!

  今年5月19日是第三十四个全国助残日。5月16日,“无障碍山城”发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无障碍测评打卡活动,邀请肢残、视障、听障朋友共同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体验其无障碍环境和设施。

  此次活动由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重庆日报尹明公益共同主办,众合云科集团支持,旨在宣传倡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促进重庆市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与完善,绘制山城无障碍地图,创造良好的无障碍社会氛围,帮助更多残疾朋友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活出精彩人生。

  用手触摸带来直观感受

  手语讲解令人惊喜

  早上9时30分,残疾朋友们在轨道曾家岩站三号出口集合。记者看到,三号出口一侧贴着“无障碍电梯”标识,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大家沿着标识指引的方向走了大约20米,来到三峡博物馆停车场。

  “无障碍电梯在里面,你们再稍微走几步就到了。”看到大家的到来,保安大哥热情地引导大家乘坐电梯。

  搭乘电梯至一楼,出来便是博物馆大门。检票口一旁设置了无障碍通道,大家顺利从这里入馆。

  当天,主办方特地为残疾人朋友预约了志愿者讲解。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大家走进“壮丽三峡厅”,进门处有一块大屏幕,上面有视频介绍,由于现场比较嘈杂,播放的声音也比较小,讲解员就一一对视频内容进行了讲解。

  “您可以来摸一摸这块纤痕石,感受一下纤夫文化。”来到“跋山涉水纤夫险”展台,讲解员示意其中一块展品可以触摸,市盲协副主席、视障人士郑健伟立马俯下身,用双手触摸纤痕石。

  郑健伟一边仔细地摸着石头,感受它的大小、形状、材质,一边发出感叹:“我摸到了纤绳在石头上磨出的沟壑,这是历史上纤夫们辛苦生活的痕迹,这样我就能想象当时纤夫的肩膀承受了什么样的重量。”

  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对视障朋友而言,百闻不如一摸,他们通过触觉、听觉,真实感受到了展品。

  郑健伟说,如果光听讲解员的描述和介绍,在此过程中会有一些关注不到的小细节容易被忽视,比如物品的尺寸、材质等,平时在博物馆很少能有机会可以触摸展品,这次亲自摸了后,直观地感受到世界的魅力和多样性,非常震撼。

  参观完“壮丽三峡厅”后,大家来到博物馆大厅,这里摆放着十大镇馆之宝“乌杨阙”,记者发现,在该展品的介绍牌上,附着一个二维码,上方写道:“扫码观看,手语讲解”。

  听障人士崔忠明立马拿出手机扫码,开心地观看手语讲解视频。

  “这真是一个惊喜!而且展厅里面有文字、图片和视频,能够帮助我看懂文物,理解文物。”崔忠明通过手语老师的翻译表示,他多次来过三峡博物馆,以前没有大屏幕的展示,只能通过文物的形状看,有一点迷糊,现在不仅有了大屏幕,一些展品还新增了手语讲解,服务非常贴心。

  开设无障碍电梯

  轮椅人士在馆内可随意通行

  参观结束后,大家一起体验博物馆里的无障碍卫生间和无障碍电梯。

  博物馆里的卫生间都配备了无障碍设施,对肢残人士来说比较友好。随后大家随机选择七号电梯,进入电梯厢内,按键处没有盲文,没有语音播报,也未设置低位按钮和扶手。

  “不过电梯厢内的墙面是一片玻璃,如果我坐轮椅进来后,没有及时转身,可以透过玻璃看到楼层显示。”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肢残人士邹蜜说道。

  随后,记者又来到博物馆的其他电梯,乘坐后发现五、六号电梯没有设置无障碍设施,四号电梯为无障碍电梯,有盲文、低位按钮和扶手。

  肢残人士高旭住在渝中区,他是三峡博物馆的忠实“粉丝”,经常过来参观。他说,三峡博物馆车库里的无障碍电梯一直都有,只是以前没有运行,他和轮椅伙伴进馆只能走一条车道,坡度很陡,而且馆内一楼大厅也有一条坡道,但不符合无障碍坡道的标准,他们行走起来比较困难。

  2021年,那部无障碍电梯开始运行,高旭和小伙伴再也不用爬坡了,这一次参观,他还意外发现,大厅里的坡道变平整了,他们在馆里完全可以无障碍通行了。

  可增加标识、文物介绍等

  将持续改进无障碍环境

  无障碍测评,并非走“过场”。在参观中,测评人员不仅观赏了文物和展品,还要填写无障碍测评表。

  “从轨道站出口出来后,无障碍电梯标识牌不够醒目。同时,要想到车库只能在马路上通行,十分危险,而且车库里车位较为拥挤,未设置盲道和无障碍停车位。”高旭说出了自己的观察结果。

  邹蜜也同样提到,标识牌比较小,第一次来的观众可能会忽视,部分展品的介绍牌放得比较高,大厅的服务台也有一定的高度,如果博物馆能设置低位服务台、展示牌,这对老人、小孩和残疾人士都是非常友好的举措。

  “我希望有更多的展品或复制品能被触碰,或是用更多的文字而非图片,甚至是VR等高科技产品,让低视人群了解展品的颜色、尺寸等,我们也能从中得到许多情感价值并开阔视野。”郑建伟说,视障人群在精神文化方面是有需求的,由于看不见,文物的可及性就非常重要,讲解员很耐心,希望今后在介绍时能更详细一点。

  通过手语翻译,崔忠铭表达了看法。他认为,这次观看,在视觉上得到很大满足,但在文字介绍方面,文物的历史背景讲得较少,有些文物名称带有生僻字,没有标注拼音,很难辨认其读音,而且自己一边要看展品,一边又要看手语翻译,忙不过来,可能会遗漏部分关键信息,如果能在馆内显眼的地方多贴一些手语讲解的二维码,这样听障人士观展会更方便。

  “我们发现不少参观者是残疾人朋友,他们非常愿意走进博物馆。”三峡博物馆公众教育与服务部副主任邓君介绍,博物馆在服务方面作了许多努力,比如,2021年推出手语导览,由听障人士讲解员出镜,设置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电梯,前台可以租借轮椅等等。

  针对特殊群体,三峡博物馆在去年推出了“博@”项目,每个月邀请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等走进博物馆,针对性地为每类群体提供免费参观、讲解和其他特殊服务。

  邓君谈道,对测评人员提出的建议,博物馆将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营造更好的无障碍环境,不仅是硬件设施,还会更多关注残障人士的内心需求,用贴心服务温暖残疾人朋友。

编辑: 陈雨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