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让种业科研品种更贴近市场需求——重庆“科企联合体”里的种业创新故事

  新华社重庆5月24日电 题:让种业科研品种更贴近市场需求——重庆“科企联合体”里的种业创新故事

  新华社记者李松

  5月天气正好,在重庆奉节县吐祥镇海拔800多米的山区,农业大户向福燕刚刚种下今年新一季300多亩的大豆。“我种的大豆品种是‘渝豆11号’,这个品种蛋白质含量高,加工出来的豆制品品质好。更关键的是,这个大豆品种不和下半年要种的油菜‘抢地’,一块地一年能种两季,咱农民的种地效益当然更好了。”

  为了推动种业科研与市场需求更紧密衔接,重庆市种业龙头企业重庆科光种苗有限公司和重庆市农科院豆类科技创新团队共同组建了“科企联合体”,实现资源共通、人才共享。而“渝豆11号”就是这个“科企联合体”攻关研发出的优良品种。

  这个豆类“科企联合体”专家杜成章告诉记者,在重庆,海拔7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是大豆生产主产区,但在这些区域,传统大豆品种播种时间在6、7月份,11、12月份收获,这与11月份就要播种的油菜存在茬口冲突,限制了大豆扩面积、提产量。

  要解决大豆、油菜种植的茬口问题,就要培育能提前播种、提前收获的大豆新品种。围绕这个市场目标,杜成章带领团队,从400多份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等种质资源中进行筛选、鉴定,并培育良种。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培育出能在5、6月份播种,9、10月份收获的“渝豆11号”,并通过了审定,在重庆大面积种植。

  近年来,重庆由市农业农村委牵头,联合重庆市农科院、市畜科院、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等近20家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组建10个种业“科企联合体”。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种业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种业“科企联合体”就是要整合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储备更足、种业企业更贴近市场的优势,开展种业“卡脖子”问题技术攻关和市场推广应用。以此为平台,像“庆油3号”油菜品种、“艳椒485”辣椒品种等一系列既有科研创新性、又很受市场欢迎的种业新品种不断涌现。

  在种业“科企联合体”里,种业企业提出市场需求,科研院所明确研发方向。重庆市畜科院和重庆琪泰佳牧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组建荣昌猪“科企联合体”,以提高荣昌猪产仔率、瘦肉率为目标,推动本品种选育、杂交选育多路推进。

  在种业“科企联合体”里,搭建了创收效益量化分配等机制,绩效考核与科研成果及转化效果直接挂钩,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种业企业实现利益共享,以调动各方积极性。重庆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杨华告诉记者,效益分成增强了大家瞄准市场搞科研攻关的信心。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针对种业“科企联合体”量身定制了后补助政策,不考核科研人员发了多少论文,而是以产品市场销售量、推广应用面积等市场化实际效果为评价标准,实施奖补。

  重庆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牵头种业“科企联合体”研发的玉米新品种“渝单59”,因其具备产量高、耐高温等优良特性,2022年至2023年推广面积累计超过25万亩,获得了后补助资金,激励效用明显。(完)

编辑: 陶玉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