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要在引领西部服务大局上展现更大担当 部分市级部门和区县领导围绕如何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展开讨论

  5月23日,沙坪坝区团结村中心站,整齐停放的“重庆造”新能源车即将搭乘中欧班列销往海外市场,中欧班列已成为连接中国西部与欧洲的重要桥梁。通讯员 郭晋 摄/视觉重庆

  编者按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视察,赋予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为重庆立足西部、服务大局提供了根本指引。5月24日,市委六届五次全会举行,会议全面学习全面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带领全市上下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今日起,“重报圆桌会”聚焦重庆新使命、新担当,邀请市级部门、区县领导等嘉宾共同探讨如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受访嘉宾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高健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扈万泰

  涪陵区委书记 王志杰

  万州区委副书记、区长 李庆

  5月24日,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召开,会议提出,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重点要在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构建内陆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建设国家战略腹地上发挥“三个关键支撑”作用。

  未来,全市如何在引领西部服务大局上展现更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更好引领西部地区现代化?就此,记者邀请部分市级部门和区县领导展开讨论。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重庆要进一步提高在西部地区的首位度、集聚度、贡献度,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高健表示。

  数据显示,2023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迈上重要台阶,由2016年的1.76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01万亿元,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GDP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6.42万元增长至9.41万元、居西部第2;保持全球产量最大笔电生产基地重要地位,成功创建国家级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汽车产量升至全国第2位,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加快集链成群;2023年进出口总值达7137.4亿元、居西部第2位。

  高健说,重庆各区县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构建富有重庆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作为经济大区、工业大区,涪陵正努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到2027年,形成百亿企业10户、上市企业10户,100亿元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00亿元GDP,1000亿元以上的工业增加值、4000亿元工业产值的“十百千”产业和经济量级,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走在前、挑大梁,交出涪陵高分答卷。

  王志杰表示,涪陵将坚持不懈强化先进制造业支撑,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加速构建以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动与“1238”产业科创体系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发挥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主力军作用。

  万州作为主城都市区之外唯一一个GDP超过千亿级的经济大区,正加快建强具有明显万州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锚定确保经济总量不低于全市前十、经济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两个不低于”,力争经济增速全市前十名、经济报表全市前十名“两个前十名”。

  李庆表示,万州将迭代升级“5+10+X”现代化工业体系,着力推动铝材综合利用、粮油精深加工、盐化工等50亿级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建强先进材料、粮油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突出交通物流最大优势,放大金融服务比较优势,持续深化“4+4+2”现代化服务业体系,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用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筑牢“7+5”现代化农业体系,发展粮油、生猪、水果三大百亿级主导产业。

  抓实大保护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重大成效。未来,重庆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加速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扈万泰说。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近年来,重庆抓实大保护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维护长江生态安全上展现新作为。

  数据为证:截至2023年,重庆建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12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持在55%以上;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居全国第一,水环境质量持续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扈万泰提出,重庆要谋划开展统筹耕地和林地空间协同、优势地区土地制度改革等牵一发动全身的综合性、集成性重点改革任务,全力做好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重大改革,合理划定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和林地管理边界;加快推进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有序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统筹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维护长江生态安全上展现新作为。

  高健对此表示认同。他提出,重庆要立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当好绿色发展示范,发挥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折不扣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维护长江生态安全上展现新作为。

  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的涪陵区,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地位重要、生态责任重大。

  王志杰表示,涪陵将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打造美丽重庆建设示范区。

  具体来看,涪陵将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坚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9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277.08平方公里,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城镇开发边界内土地,深化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深化“无废城市”建设,一体推进“九治”,全力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整改;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支持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绿色化节能降碳协同改造。

  推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要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中发挥关键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大力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就是一大重要抓手,要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跑出经济社会发展新速度。

  数据显示,2023年,重庆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050.9万人,重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67%,2019年以来吸引113万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强化城乡融合空间规划布局,就是推动城乡融合跑出加速度的关键一招。

  扈万泰表示,未来,重庆要着力优化城乡融合空间规划布局,以国土空间近期规划为统筹,深化以主城都市区为龙头、以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加强区县城区与周边的功能融合,统筹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在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

  他强调,重庆要加快建成国土空间数据综合信息系统,实现乡镇街道人员密集区域的二级实景图全覆盖,完成新型城镇化等国土空间规划专题“一张图”建设,建好城市规划统筹等重点应用,构建标准统一、链接通畅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在打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上实现新突破。

  万州作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典型,城乡融合发展潜力巨大,乡村全面振兴前景广阔。

  “2024年一季度,万州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6.73亿元,总量全市第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09元,增速7.3%、全市第3。”李庆说,未来万州将全面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打好乡村全面振兴主动仗,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具体来说,万州将坚决打赢耕地保护攻坚战,遏制耕地撂荒和“非农化”“非粮化”,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实施十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基”工程、百亿级食品和农产品加工“强链”工程、百座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强效”工程等,不断提升产业质效;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结合全区乡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分批分期建成200个区级和美乡村示范村;推进农民增收致富,持续推进农产品保底价收购、订单生产等利益联结机制,全面落实产业奖补政策等兜底保障机制,确保万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全市前列。

  “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重庆要进一步提高在西部地区的首位度、集聚度、贡献度,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健

  “未来,重庆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加速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扈万泰

  “涪陵将坚持不懈强化先进制造业支撑,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加速构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动与‘1238’产业科创体系深度融合。”

  ——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

  “未来万州将全面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打好乡村全面振兴主动仗,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县,推动‘三农’工作再创佳绩。”

  ——万州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庆

编辑: 陶玉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