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以美为名二十载 川美“开放的六月”何以“艺”动天下

5月26日,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观众在参观本科生毕业展。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6月10日上午9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入口处,已有不少观众排队等候入场。当天是一年一度“开放的六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的最后一天,不少人甚至从外地赶来,奔赴这场艺术盛宴。

  “我早就听说过‘开放的六月’,今年特地把端午节的旅游目的地定在重庆,就是为了深度逛展。”来自北京的钱女士一早赶来,满怀期待。

  今年“开放的六月”展览自5月26日启幕以来,短短10多天时间里,吸引了二十多万人走进展厅。

  办展二十载,筑梦续华章。20年前,“开放的六月”从无到有,成为中国艺术院校率先打开校门的“第一展”。

  20年来,从最初贴海报、挂横幅“拉人看”,到单届观众超过40万“排队看”;从艺术院校的“独角戏”,到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嘉年华”;从艺术教育的“成果展”,到社会美育的“大课堂”……“开放的六月”以一个独特视角,让更多人得以感受气象万千的艺术作品、纵览重庆文脉炽盛的精神图景。

  开放多元

  “中国艺术院校第一展”呈现新气象

  6月10日,走进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偌大的展厅内,人头攒动,观者如云——有的抱着画板,速写记录;有的驻足沉思,仔细揣摩;有的手捧鲜花,拍照留影……

  “我是‘开放的六月’的死忠粉,每年都会抽空来看。今天正好是端午节,我还专门带了7岁的女儿一起来,她正在学画画。”来自万州的张芬称,她之所以喜欢这一展览,是因为学生们充满青春气息的表达和脑洞大开的创意,相比起成熟艺术家,更容易找到创造的意外与惊喜,“比如这幅中国画《∞》,颠覆了很多人对传统水墨中国画的印象。它用兼工带写的表现形式,将宿墨和鲜墨进行交错融合,描绘出一个凝望画外的未来幻想世界,太有创意了。”

  千高原艺术空间创始人、艺术总监刘杰几乎每年都会打卡“开放的六月”:“这个展览一直以来保持着开放、多元和活力,且展览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国际化,非常好。”

  “本届展览共展出本科生、研究生作品上万件,涵盖油画、雕塑、中国画、影视动画等各个艺术门类,分别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当代美术馆、虎溪公社展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介绍,相比往届展览,本届展览学科专业阵容更齐整、实力更强劲、展陈更精美,以及更加深度地融入社会和市场,搭建起文化艺术展示、交流、体验、鉴赏、消费的平台,并策划举办了“美术馆之夜”“公共美育周”“特色主题日”等系列活动,让观众沉浸式体验视觉之美、空间之美、生活之美。

  “由于要筹办全国美展,本届展览今天结束。展览展期比往届短了10多天,仍吸引了20多万观众,足见其影响力之大。”何桂彦说。

  搭建平台

  成为选人选作品主渠道

  作为社会美育的大课堂,“开放的六月”更是艺术学子化茧成蝶的大舞台。

  “你们多去收些画回来,一次谈不下来,就去两次、三次……”39岁的杨加勇因在成都办展览,遗憾错过了本届“开放的六月”,但他这几天几乎每天都打电话叮嘱团队成员去展览上买画。

  “我曾经是川美的‘风云人物’,不是因为画得好,而是因为捡垃圾。”杨加勇称,他出生在贵州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学艺术又特别费钱,他考入川美后,家里实在负担不起,读大一时,他就跟母亲一起在学校附近捡垃圾。后被老师和同学知晓,轰动一时,他也因此得到老师和同学许多帮助。

  杨加勇本科毕业时,毕业作品《空欲》系列(共3幅)在“开放的六月”展出,被一名藏友相中,出价30万元收购,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之后,杨加勇用这30万元在虎峰山下的莲花湖畔成立了工作室,靠卖画为生。几年后,他考上川美研究生,于2017年毕业,同样是在“开放的六月”毕业展上,他的作品再次“被看见”——某机构出价1000万元收购了他几十件(含平时创作)作品。

  如今,杨加勇已成为中国艺术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多件作品在各类艺术展上获奖,单幅作品最高被拍卖到360万元,并在全国开设工作室10个,在上海和重庆共开了3家美术馆。

  “我深知学艺术的苦,现在条件好了,就想多帮助一些师弟师妹,‘开放的六月’是我选人、选作品的主要渠道,现在就有四五位师弟跟我一起创业。”他说。

  作为川美毕业的“师姐”,张琪已经营重庆锦瑟画廊26年,她几乎每年都会约上国内同行,多次回到母校,看展览、挑人才、淘作品,“这些年,我通过‘开放的六月’,收藏了师弟师妹10多幅作品,并吸纳王金博、王茅俨等多位师弟师妹成为画廊的合作艺术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刘晶鑫谈及“开放的六月”时满怀感激。作为第一届参与“开放的六月”毕业展的学子,她见证了这个活动从最初的萌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

  “这个展览不仅是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平台,更是一个让外界、让公众感受艺术魅力、了解我们年轻学子创造力与艺术追求的窗口。”刘晶鑫说。

  服务大众

  擦亮重庆文化“金名片”

  “20年前,川美在全国的艺术院校中,率先打开了校园、美术馆和教室的大门,举办‘开放的六月’展览,让普通市民走入艺术殿堂,感受艺术的创造和精神之美。20年来,该展览不断蝶变升级,从毕业生作品展逐渐发展成备受关注和广受欢迎的艺术IP,在滋养学校的同时,更浸润了城市。”四川美术学院校长焦兴涛表示。

  这些年来,通过“开放的六月”走出校园的川美学子,主动投身重庆的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抒发个人艺术理念。例如,下庄村村口的浮雕筑路群英像,冶金四村社区的艺术“微更新”,杨家槽、东升村的改造案例,都是川美人摆在“社会展厅”的优秀作品。

  一场展览,为何能成为重庆提升城市文化气质的源泉?

  在焦兴涛看来,“开放的六月”开放的不只是一个空间,更深层次的是艺术教育方法、艺术教育理念、艺术创作本身、设计理念本身的开放,是面向大众、面向社会、面向时代的开放,其核心是一种广阔视野下的融合和创新。

  回顾过去的20年,“开放的六月”不仅是全国率先对公众全面开放的毕业展,更是从2007年起,就将毕业展与城市人文艺术活动融为一体,进入城市空间、商业空间、艺术大市场,让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并通过举办“美术馆之夜”“公共美育周”“城市艺术细胞培育计划”等,用艺术浸润的方式,增进重庆这座城市的魅力和品位。

  “20年来,川美数万名毕业生通过‘开放的六月’走出校门、奔赴山海,在各行业各领域各展风采。‘开放的六月’也在全社会的关心、关注下,发展成为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大型品牌艺术活动。”四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唐青阳表示,作为重庆文化“金名片”,川美接下来还将进一步依托“开放的六月”,秉持“面向大众的学术、面向社会的研究、面向生活的艺术”理念,打造全国美术教育高地。

  一座城,一场展。走过二十载的“开放的六月”,早已不单是一场毕业展,它面向的,是一个潮流澎湃、艺术之花竞放的新世界。

编辑: 韩梦霖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