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连续2年获得第一了!”
在馨田火锅油碟办公室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满满当当摆放着不同的荣誉证书。创始人汪成拿出不久前获得的“火锅油碟中国销量第一”证书,面对这样的成绩,他却格外冷静。
这份冷静的背后,是一位“卖油小哥”历经20余年磨炼,蜕变成业内知名企业家的励志故事,也是在风云变化的时代下,品牌破浪出圈的“密码”。
工厂大楼外观。
挑起家族的重担
40来岁的汪成正值壮年,但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与其年龄似乎有些违和。“我的手比正常人要粗一圈。”他说,就用这双手,一手挑起几百斤重的油桶,一手挑起沉甸甸的责任。
上世纪80年代,汪成的父亲是芝麻油商贩,每天用扁担挑着满满的两大桶油,走街串巷地叫卖,靠着这一番手艺,养活一家老小。
2000年,汪成开始在父亲的小作坊学习榨油。芝麻香油是重庆火锅蘸料的“灵魂”,知名的火锅店都有自己的供应商,他嗅到了商机,也有了思路:城里竞争大,先去乡镇打开销路。
随后,他拿着1000块钱的本钱跑起了业务。然而,贩油是个体力活,瘦弱的身板让他吃尽了苦头。
“去一趟区县一次性挑4桶油,接近200斤的货,最多带过800斤。”汪成回忆,由于交通不发达,中途都要转好几趟车,不舍得请搬运工,几百斤油靠自己一桶桶来回搬,双手被勒得红肿淤青是常态。
在汪成心里,卖油虽然艰苦,但还不及他父亲的十分之一。“我父亲每天担一百斤、两百斤走个十公里八公里去卖,扁担都挑烂了五六根。”
接过父亲的重任,汪成走街串巷,合作的火锅店积少成多。从陌生人到客户再到无话不谈的朋友,每一位都见证着他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芝麻油调配车间。
实践中掌握“生意经”
“虽然我学历不高,但做生意产品是根本,真诚是前提。”在一次次与客户的交涉中,汪成悟出了“生意经”。
在他的记忆中,第一个客户是只有几张桌子的转盘火锅,老板看了样品后,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前前后后跑了五六趟。“一次不行,我就跑两次,总有一次他会对我的产品满意。”
“曾经有个火锅店老板因为一次误会,放下狠话,一辈子也不要跟我合作了。但我没有放弃这个客户,而是又花了5年的时间,跟他达成合作,直到现在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诚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在心里尊重他。”汪成说。
酒香不怕巷子深,油好不愁客来寻,凭着汪成做生意的好口碑,许多火锅店的老板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且一直持续至今。
业务的不断扩大,汪成也有了积蓄,他花了一万八买了一辆二手长安车。“买车之后终于不用去赶火车了,节省下来的时间能跑更多客户。”
有了车,销量成倍增长,从第一年每天送500斤,到第二年1000斤,第三年送1吨。
“重庆夏天很热,我不敢开空调,空调开了车子就爬不上坡。开长安车那四年,我跑了四十万公里路。”提起那段记忆,汪成感慨万千。
馨田火锅油碟创始人汪成。
品牌发展“细水长流”
时间一晃而过,经验和人脉资源的积累让汪成“小有所成”。但他未止步于此,他知道,生意想要做得更大,除了标准化生产外,还要维护好品牌的口碑。
随着销量的增长,客户的认可度逐渐增高,汪成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2008年,汪成萌生了投入设备、自己开办工厂的想法。从装修、办证、买设备,汪成全部亲力亲为,用汗水和脚印实现了馨田从“0”到“1”的突破,榨油厂、分装厂营运而生。
持之以恒,生意方能“细水长流”,在标准化的运作下,企业在时代的洪流中,稳步前行。
从散装油到袋装油,再到小罐油,汪成始终目标盯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在产品和技术的升级上不断下功夫。先后获得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海底捞火锅2023年度最佳产品供应商等称号。如今,馨田火锅油碟产品已覆盖全国70多个大中型城市,累计合作火锅品牌近20000个、服务近20万家火锅店……
馨田火锅油碟。
“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张,管理者的学习能力必须跟上!”近年来汪成走访世界500强企业,交流学习,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各种管理书籍。面对如今的餐饮行业,汪成始终胸有成竹。“终身学习,脚踏实地,注重产品品质和技术的创新,都是成功的关键。”汪成说。
每一粒芝麻,历经工艺的千锤百炼,方才凝练出醇香浓郁的精髓。如汪成的人生,历经万般磨炼,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