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师赋能谱新篇 大足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掠影-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4 09/10 11:34:32
来源:大足区教委

强师赋能谱新篇 大足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掠影

字体: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发展,要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筑牢教育强国根基。重庆市大足区教育系统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中,锚定教育强国目标,促进教育强市、教育强区建设?

  大足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名师引领示范作用,整合大足本土资源,着力打造一支有温度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谱写强师赋能新篇章。

  师德首位 育人为本

  让“大足味”的教育故事处处发生

  师德首位,育人为本,是大足区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原则。

  遴选优秀青年党员、团员组建教育系统“青言师语”宣讲队深入校园,将党的创新理论讲明白、讲透彻、讲鲜活,形成多层面覆盖、多环节融入、多主体参与的教师思想引领新格局。2023年,大足教育创新开展“线上+线下”各种形式的宣讲、微宣讲1200余场,生动地讲述身边可敬、可信的感人事迹,为大足教师队伍描绘出了更加立体的群像,激励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教师以更加自信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进取姿态谱写大足教育新篇章。

  “我们还重视挖掘名师典型事迹,形成示范效应,引导教师以德立身、立学、立教。”大足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石朝勇介绍,全区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开展教师节表彰、教职工荣休、新教师培训系列活动,在精神传承中增强老师价值认同和使命担当。

  思想示范、价值引领,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使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在大足萦绕,让“公平有质量、温暖有良知”的教育理想,在一件件充满“大足味”“教育味”的故事中变为现实。

  在大足区珠溪镇土门中心小学,杨朝恩老师躬耕教坛26年,他克服病痛,坚守讲台,用创意信息技术课、生活数学课吸引孩子,用“不言弃”“不放弃”的精神托举着孩子们的梦想,为乡村基础教育树立了一面旗帜。2024年9月,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为圆孩子舞台梦,大足区昌州小学音乐教师付朝敏手工制作36套藏族表演服,带领合唱团多次拿下市区级比赛一等奖;为整顿班级风气,大足区海棠小学语文教师王平用成百上千张手写奖状给足孩子们荣誉感;积极发掘班级“不合群”学生闪光点,大足区城西中学班主任老师申浩用劳动委员职位,调动学生积极性,提振班级学习风气;大足区龙西小学语文老师唐维蔚在教与学的点滴实践中践行“爱”的使命……

  教育是慢的艺术,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等一朵花开,大足菁英之师如园丁一般心怀大爱、甘之如饴培育朵朵花蕾,让充满“大足味”的教育故事处处发生。

  多级培训 名师引领

  打造高水平教育人才“雁阵”

  一手引入“好苗子”,制定培训方案,为教育源源不断注入“活水”,一手育强“领头雁”,发挥市区级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工作室示范作用,是大足打造高水平教育人才雁阵、形成梯队攀升格局的有效路径。

  以赛促教,老师们在比赛中锤炼师能,提升自我。

  今年5月,大足区“深化课程改革 构建高效课堂”初中英语优质课大赛决赛在海棠中学举行,评选出一等奖9名,二等奖14名。海棠中学英语老师杨妮所执教的《Unit 8 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 yet?Robinson Crusoe》阅读课荣获一等奖。从教三年便在区级比赛中获得佳绩,这离不开大足区对教师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视。

  大足区以“好老师培养工程”为总揽,着力实施“启航”工程、“领航”工程和“远航”工程。海棠中学实现“老带新”结对全覆盖,杨妮与海棠中学骨干教师于岚结成师徒。“推门听课、指出问题、检查教案、翻阅作业批改情况,师徒结对后,我长期坚持用这些方式指导杨妮,她的进步有目共睹。”于岚表示,此次优质课大赛,杨妮的课程展示凝结了整个英语的智慧,是大家反复进行集体备课、研讨、打磨出来的。

  2020年,申浩通过考编进入城西中学,“学校分别安排了班主任和学科带教老师和我结对,我有任何不懂的地方都能找到‘师傅’指导。”4年过去,申浩已经完成从“倍感压力”到“冷静从容”的转变;三年前,刚毕业的吴永鑫作为一位全科教师来到龙西小学与唐维蔚结为师徒,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各项区级比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如今,已经成为龙西小学党政办主任。

  大足区构建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帮助不同阶段的老师拔节生长。

  近年来,大足区将教师发展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启航”工程,统筹制订人才引育发展规划,制定“好老师培养工程”第二周期实施方案,形成国家、市、区、校四级培训体系,按照“新教师—骨干教师—名师—未来教育家”四级梯次分别设立相应培训项目,目前已培训干部教师17245人次,让“老花样”展现“新活力”,有效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大足区海棠小学,教师发展工作室是学校促进教师成长的研修共同体。“我们学校目前设立了语文、数学、班主任发展工作室,将优秀教师聚集起来培养,通过理论培训、专题研讨、‘走出去’学习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持,再辐射带动全校其他教师。”海棠小学科研室主任曹春燕介绍。

  如今,大足区实施“领航”工程,已成立51个市区级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周萍、袁位、胡晓红、刘晓辉、赵祖莉等一大批名师,影响深远。同时,全区深入开展“名师导教”“课例打磨”“创新讲坛”“名师送课”“送教送培”“蹲点指导”等活动,聚焦“火龙”“荷莲”“雕刻”等大足特色元素,开发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36种,惠及42所乡村薄弱学校、1300多名乡村教师,辐射引领教师迅速成长。

  “我区还贯彻‘远航’工程,实现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成功申报市级领雁工程‘教研工作坊’项目,区级领雁专项课题,开展市区级领雁工程主题教研及联盟办学交流活动150余次。”石朝勇表示,通过“启航”“领航”“远航”三项工程提素养、促师能,锤炼出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教师队伍“雁阵”。

  链接资源 智慧赋能

  用特色地域文化濡养大足名师

  2024年5月9日至10日,经历了校级初赛、学区复赛的层层选拔,吴永鑫来到城南小学,参加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讲好石刻故事 传承石魂精神”首届大足石刻小导游风采大赛区级决赛,最终获得教师组一等奖。

  精美的石刻会说话,大足的教育暖万家。大足石刻承载的慈、善、孝、义、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足师生天然的教育资源和宝贵财富。在“走出去”拓宽视野的同时,大足区教委也注重让教师视野回归本地,发掘地域文化中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益成分并努力汲取,养成文化归属感,将之运用于教育教学的观念创新和方法革新,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热爱故土。

  老师将课堂放在大足石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

  2019年11月,刘圣萍到任乡村薄弱学校。她因地制宜,将大足石刻文化引进校园,提出“以石刻为魂、文化育人”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石魂教育,把爱国爱党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石魂教育始终。2024年9月,她获评“全国模范教师”。

  “讲好石刻故事 传承石魂精神”首届大足石刻小导游风采大赛,便是石刻文化进校园,助力师生共生长的一次探索实践。

  大足教育还紧跟时代脉搏,将“智慧教育”与“千年石刻”紧密结合,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会同大足石刻研究院等五个部门共同打造“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课程思政”,以教育部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大足石刻研究院为指引,创建全国第一个文教旅融合AI大模型。全区100余所试点学校创造性开展5000余次数字思政实践活动,创作出绘画、音乐、多语言讲解等6万余个数字化成果,师生在特色地域文化的濡养中拔节生长。

  教育数字化转型,让区域教育更温暖更智慧,是大足区教师队伍培育的目标,也是大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指南。

  2023年的全球智慧教育大会“教师数字能力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坛上,大足区教委受邀作专题报告,分享区域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传递出大足教育“好声音”。

  教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让课堂拥有无限可能。

  与此同时,大足区教委携手广电大足分公司创建“重庆市大足智慧教育中心”,打造“大足线上教育”品牌。建设起“互联网+教育”“电视+教育”“大足智慧教育云平台”三个平台,丰富“校园风采”“实话教育”“石魂师生”三个专栏,完善“周末名师课堂”“名师综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四大课堂,全区百余所中小学校,上千余名教师参与录制优质课程2000余节次,13万余名学生共享智慧教育资源。

  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开拓创新……一组组关键词让大足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画像越发清晰,跃然纸上。石朝勇表示,在未来,大足区教育系统将继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成就每一位教师,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的教师队伍建设“大足样本”,让老百姓真正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有质量,温暖有良知”的大足教育。(何珊珊 王亭羽)

【纠错】 【责任编辑:邵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