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下午15时,长江边的气温飙升至35℃,江面反射的刺眼阳光让空气更显灼热。一位钓鱼爱好者王叔(化名)因中暑突然晕倒在岸边,江边群众发现立刻拨打120。
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市六院)急救团队迅速抵达现场,与现场民警将其转移至医院,经过积极降温补液,患者这才脱离生命危险。
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市六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罗麒提醒大家:中暑不是“小毛病”。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失衡的危急重症,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三个阶段。其中重症中暑中的热射病(即“重度中暑”)最凶险。
典型症状分级
先兆中暑: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
轻症中暑:体温>38℃、面色潮红、脉搏加快
重症中暑(热射病):体温>40℃、意识模糊、无汗、抽搐
两类高危人群
1.经典型热射病:婴幼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
2.劳力型热射病:高温下剧烈运动的青壮年(建筑工人、运动员、户外爱好者)
急救黄金30分钟:降温比喝水更重要
热射病救治的核心是“快速降温”,发病后30分钟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可降低死亡率。
现场急救四步法
1.转移: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脱去外衣;
2.降温:用冷水喷洒皮肤,冰袋敷大动脉(颈部、腋窝、腹股沟),可用湿毛巾包裹全身扇风;
3.补液:清醒者少量多次饮用含盐饮料(每500ml水+4.5g盐),昏迷者禁止强行灌水;
4.送医:拨打120,持续降温直至抵达医院。
致命误区
×掐人中、喂退烧药、酒精擦浴
×让患者大量饮用纯水(可能引发低钠血症)
科学预防策略
高危时段:10:00-16:00避免户外活动,钓鱼、跑步等需调整至清晨/傍晚;
智能穿戴:使用具备体温监测功能的手环,设定35℃报警提示;
主动补水:每小时补充200-300ml含电解质饮品(推荐成分:钠40-80mg/100ml,钾10-30mg/100ml);
物理防护:穿浅色透气衣物,佩戴宽檐帽+墨镜,随身携带冰感喷雾。
特殊人群加强防护
1.慢性病患者:夏季定期监测血压、血糖。
2.户外工作者:10:00-16:00避免户外暴晒,配备移动式遮阳伞。
3.驾驶员:车内备降温贴,停车时车窗留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