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下午,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论坛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举办。来自北京、四川、重庆等省区市的200余名专家学者、管理负责人和教师齐聚一堂,共探教育合作新路径,共筑中外文化桥梁,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
本次论坛由重庆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联合主办,重庆市儿童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市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所承办,南岸区教育委员会、两江新区教育局协办。
会议现场。
重庆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监事长胡斌致辞。
重庆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监事长胡斌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本次论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为核心,聚焦前沿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分享,是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行动。他希望,通过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思想碰撞,为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贡献新思路、新方案,共同推动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高质量发展。
专家报告环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铁安、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校长江净帆、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对外交流中心主任陈铁军,分别围绕《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走出去”:为何?何为?》《一核心•三维度•五机制: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基础教育中外人文交流中的教师素养》等专题作了报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铁安作主题报告。
李铁安在报告中指出,“为所有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是教育最根本的共同利益,是全球教育发展的核心关切。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积累了独特的比较优势,构建了完备的育人体系,要积极推动中国式教育道路、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文化等走向世界。报告中,李铁安围绕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为什么要“走出去”、为什么能“走出去”、要让什么“走出去”、如何得以“走出去”展开,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推动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提质增优拓展了思维视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校长江净帆作主题报告。
江净帆表示,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既是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的应有之义,也是增进人民相知相亲,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要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做好新时代基础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江净帆就国际理解教育历史溯源、国际理解教育政策背景、重庆国际理解教育发展进行了系统讲解,对“一核心·三维度·五机制”国际理解教育模式作了经验分享,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工作高质量开展提供了实践技术支持。
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对外交流中心主任陈铁军作主题报告。
教育国际化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升教师中外人文交流素养和教学能力,对于促进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陈铁军在报告中紧紧聚焦态度(A)、知识(K)、技能(S)、实践四个维度展开,就基础教育教师中外人文交流应具备的知识框架、四维技能、教学能力层级以及开展中外人文交流的成都实践等进行详细介绍。
在实践分享环节,重庆市南岸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委副主任江洋,两江新区教育局副局长陈虎,重庆市南开中学校副校长张莉花,重庆市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陈怡,重庆耀中国际学校小学部校长Timothy Lynch聚焦国际理解教育推进中外人文交流创新区建设、学生全球素养能力提升等主题作了交流分享。
据悉,本次论坛是继“中外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论坛”“成渝地区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研讨会”,学校又一次举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体现了学校持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担当。长期以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坚持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服务重庆市内陆教育开放高地建设和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与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学合作共建的熊猫学院,致力打造重庆教育领域国际合作样板;立项建设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项目“重庆市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与推广”,成立“重庆市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所”,与多个区县协同推进中外人文交流创新实践,在整区规划、决策咨询、理论研究、课程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积淀了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