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真相知多少】中医如何养肾?-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4/27 16:18:15
来源:潼南区中医院

【健康真相知多少】中医如何养肾?

字体:

  在中医理论中,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与人的生长发育、生殖、水液代谢等密切相关。肾气充足,则精力充沛、耳聪目明;肾气亏虚,则百病丛生。本期“健康真相知多少”将从中医角度,带您了解肾病的成因、防治及养生之道。

  一、肾的生理功能

  西医所说的肾主要指肾脏这一器官,而中医的肾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中医认为肾藏精,《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是生命的基础,肾精充足,则生长发育正常,精力旺盛;肾精亏虚,则早衰、不孕不育。肾主水,《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能调节水液代谢,若肾阳不足,则水液停滞,易出现水肿、小便不利。肾主骨生髓,肾精充足则骨骼强健、牙齿坚固;肾虚则腰膝酸软、足痿不能走。肾还开窍于耳及二阴,肾虚可致耳鸣、听力下降,或大小便异常。

  二、肾病表现:

  1、肾虚证候

  (1)肾阳虚证:腰膝酸软无力、性功能减退、怕冷、解稀便、尿频颜色淡,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2)肾阴虚证: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手脚心发热、半夜盗汗、口干咽燥、小便黄、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3)肾气不固证:腰膝酸软无力、小便频数或失禁、遗精早泄、月经淋沥不尽、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弱。

  (4)肾精不足证: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成人早衰、耳鸣耳聋、发脱齿松,舌淡、脉弱。

  2、水液代谢异常

  肾虚水泛证:眼睑浮肿、下肢水肿、尿少、畏寒肢冷、腹部胀满、心悸、气短,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迟无力。

  三、中医对于肾病的治疗

  1、中药治疗

  (1)肾阳虚证:中医予以温补肾阳,常用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常用药:附子、肉桂、鹿茸、巴戟天、杜仲。

  (2)肾阴虚证:中医予以滋阴降火,常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常用药:熟地、山茱萸、枸杞、女贞子、龟板。

  (3)肾气不固证:中医予以固摄肾气,常用方剂如缩泉丸、桑螵蛸散。

  (4)肾精不足证:中医予以滋阴填精、益气壮阳,常用龟鹿二仙胶、五子衍宗丸。

  (5)肾虚水泛证:中医予以温阳利水,真武汤、济生肾气丸。

  2、针灸与推拿

  常用穴位:肾俞、命门、关元、太溪、三阴交、涌泉。

  手法:艾灸(适合肾阳虚)、针刺补法或温针。

  四、中医对肾病的预防

  1、饮食调养:基于“五色入五脏”原理,中医认为“黑入肾”,黑色养肾,黑色食物如黑芝麻、桑葚、黑豆等可以滋补肾精。

  2、起居有常:应顺应天时,养护肾气,避免熬夜。中医认为子时(23:00-1:00)是胆经当令、丑时(1:00-3:00)时肝经当令,熬夜伤肝血,因肝肾同源,故耗损肾精。

  3、保暖避寒:腰为肾之府,避免腰部受凉,冬季可艾灸肾俞穴(第二腰椎旁开1.5寸)。

  4、调节情志:《黄帝内经》云“恐伤肾”,长期焦虑、恐惧会耗损肾气,可通过冥想、静坐等方式调摄心神。

  5、运动养生:强腰固肾。八段锦中“两手攀足固肾腰”一式可拉伸膀胱经,增强肾气。站桩可以通过静力锻炼,培补元气。

  6、慎用肾毒性药物: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避免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马兜铃酸等中药。

  7、预防外感:当气候不佳时可适当饮用玉屏风散煮水代茶饮。

  肾为生命之根,养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要贯穿一生。中医讲究治未病,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多方面调养,方能固本培元,延缓衰老。若已出现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辨证施治,切勿盲目进补或延误病情。

  黄静静,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肾病科副主任,主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肾炎、急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痛风性肾病、多囊肾等疾病;擅长各种血液净化技术及血管通路的建立与维护。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