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照,沙坪坝区歌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内已经有不少群众前来等待治疗,有的患有长期困扰的慢性病,有的则是寻求中医养生之道。
接诊患者。(夏冰 摄)
家住附近的朱女士提前约好了中医科科长、主治中医师黄玲给她治疗。最近一段时间,朱女士浑身乏力,肠胃不舒服,还伴随腰痛。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根据朱女士的症状,黄玲给朱女士制定了一套中医治疗方案,给予按摩、针灸、火罐等综合治疗。
“在我最初的印象里,要在基层医疗机构看中医不太容易。”朱女士说,从这几年就诊经历来说,她对家门口找中医有了新看法,不仅服务环境变好了、服务能力提升了,关键是这些中医特色疗法对她的症状很管用,看病费用也不高。
近年来,像朱女士一样前来歌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寻医问诊的患者越来越多。
开展查房。(夏冰 摄)
杨女士患有面瘫1年多时间,左侧面部出现明显痉挛,面部僵硬,左眼常常流泪。
“接诊后,采用了最传统的针灸、配合手法推拿,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患者的面部僵硬、面肌联动也有了好转。”黄玲说,现在杨女士有什么健康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找她咨询,她们之间也从医生患者变为了朋友。
“一提到中医,以前人们想到最多的就是老中医把个脉开个药方。”黄玲介绍,其实中医治疗技术、治疗手段有很多,科室除了把脉问诊,还同步开展了开展了中医针灸、推拿、拔罐、艾灸、小针刀、贴敷等八类39项特色中医适宜技术。
“最近上班时总感觉脖子疼,还有些头晕,平常有时间来做推拿,今天特意过来做一下。”程先生是中医科的“常客”,因颈部疼痛,在中医科进行中医推拿的系统治疗。
为患者推拿治疗。(夏冰 摄)
“患有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脊柱侧弯等疾病的患者,被颈、背、腰部及关节疼痛和头晕头痛等症状困扰。”科室副主任中医师周仁茂介绍说,中医保守治疗的方法有独特优势,但需要连续治疗,许多患者因工作和学习等原因,难以在常规门诊时间内坚持,如果一拖再拖,就容易加重病情。
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对基层医疗机构来说更是如此。为了培养自己的中医药人才,科室每年定期安排中医定期外出学习,积极开展中医专家师带徒工作,给大家提供学习机会和环境。此外还依托医共体的建设,设立名医工作室,积极邀请上级医院中医专家定期到科室坐诊,通过临床带教、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提升基层医生的能力和水平。
查看病历。(夏冰 摄)
“现在中医的门诊量每年达6000多人。”黄玲说,也正如此,科室建成为首批“市精品中医馆”“沙区中医名科”,针灸科已申报“市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
黄玲表示,下一步,科室将继续传承中医国粹,加大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宣传力度,培养中医专科特色人才,尽力弥补短板,充分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同时坚持中西医并重,通过“西医辨病 中医辩证”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在弘扬中药文化的同时,更大程度呵护患者身体健康,打造中医特色品牌。(苟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