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3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此次宣传周以“关爱劳动者 心理健康”为主题。本期“健康真相知多少”,邀请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市职防院)医务科主治医师杨林,就如何识别职场心理危机信号?怎样构筑心理健康防护网?为大家进行科普。
职业人群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常见的职业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职业紧张、歧视、职业倦怠、抑郁、焦虑、骚扰等,会导致睡眠障碍、心脑血管疾患,以及过劳死、自杀等严重危害员工身心健康的结局,同时造成包括事故、缺勤、离职、医疗和保险费用增加及生产力下降等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杨林指出。
以大家较为关注的职业倦怠、情绪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问题为例进行说明: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或工作倦怠,是一种由长期工作压力和过度工作负荷导致的身心疲惫状态,表现为精神和身体的极度疲劳——如对工作丧失热情、工作态度消极、对工作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等。
情绪问题:多表现为抑郁情绪(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情绪(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过度担忧、紧张不安及对工作成果的过度关注)、易怒暴躁(情绪控制能力差、容易因小事发怒或情绪激动)等。情绪问题深刻影响着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若未及时纾解,可能导致身心健康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在职业环境中,人际关系不和谐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影响工作氛围和团队合作效率,导致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常见有:沟通不畅、言语冲突、冷漠或者敌意、疏远排斥或者攻击。
职业人群常见心理问题的风险因素
职业人群常见心理问题的风险因素主要有工作相关因素(如工作强度与时间、工作内容与技能匹配程度、工作控制与自主主性、工作环境与安全等)、人际关系因素、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以及个体因素(职业角色、工作年限、心理素质与应对能力)。
张女士毕业于某985高校,入职某网络公司三年有余,逐步晋升到产品经理一职的她是许多同事羡慕的对象。而近一年来原本活泼开朗的她日渐消沉,出现厌恶开会、屏蔽工作群消息、频繁考虑转行等典型表现,经系统评估已处于职业倦怠中期。“这类高学历、高绩效年轻从业者往往忽视早期信号,直到出现持续性失眠、脱发等躯体化症状才寻求帮助。”杨林提醒。
职业人群常见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维护职业人群心理健康应着重于加强构建三级预防体系:早发现、早干预,层层保护。如进行年度心理体检、职业重塑计划、家庭支持计划以及创伤心理治疗(TF-CBT)等。
干预:一是及时排解管理压力,可通过寻找工作积极面、培养兴趣、设定合理目标与时间管理、学会放松等方法来缓解,同时接受不完美,设定合理期望,注重进步;
二是建立健康的工作边界,留出时间休息放松,同时学会拒绝不必要的工作请求,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三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与同事、上司和下属保持积极沟通合作,改善沟通技巧,寻找支持和分享困扰。
四是学习自我管理,通过时间管理、情绪管理、折处理等技巧,发展积极心态和自信心,合理规划工作和休息,提升效率;
五是寻求支持和帮助,如果感到职场心理压力过大或困扰已久,不要犹豫,积极寻求专业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特殊群体心理防护手册:
特殊职业人群指的是那些由于职业性质、工作环境或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导致他们面临较高心理压力或需要特殊关注的职业群体。如高压力职业人群(包括医护人员、警察、消防员、教师等,面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服务类职业人群(如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需要面对服务对象的负面情绪,工作强度高且心理输出量大)、高风险职业人群(如化工企业职工、电子厂工人等,可能面临职业病风险、工作环境恶劣等问题,导致心理压力增大)、特殊需求职业人群(如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从业者,可能需要更多关注无障碍工作环境和心理支持)。
对于特殊人群,我们应积极对其进行心理关爱和支持,同时其自身也应积极寻求心理健康支持——建立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拨打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建立心理援助计划)、优化工作环境(改善工作条件、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增强工作自主性等措施)、加强组织支持与人文关怀(建立支持性的工作文化、提供定期的心理健康检查、开展团队建设活动)、提升个人心理韧性(开展心理调适技能培训、鼓励职工参与兴趣活动、提供职业发展规划支持)、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及时识别心理危机、提供专业的危机干预服务)、社会支持与资源整合(引入社会力量、提供法律和财务咨询)
职业人群心理健康常见误区
杨林表示,临床接诊案例中,大部分职业心理障碍患者曾因错误认知延误就诊。结合临床诊疗经验,特别梳理四大认知“盲区”:
误区1:心理问题=抗压能力差
长期高压工作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即使是抗压能力强的人也可能出现焦虑或抑郁。
误区2:心理问题只是情绪不好,过几天就好了
部分人认为职业人群的心理问题只是暂时的情绪波动,不需要特别关注和处理。然而很多心理问题如职业紧张、抑郁、焦虑等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持续加重,对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误区3:身体不适与心理无关
心理和身体是紧密相连的。当人们面临心理压力、情绪困扰或心理冲突时,并非直接以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等)来表达,而是将这些内心的不安和不适转化为身体上的各种症状,这就是所谓的“躯体化”。如:胃肠道不适、头晕头痛等。
误区4:成功人士不会有心理问题
成功人士往往压力更大,尤其具有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者,抑郁风险更高。(蒋永劲 徐亚男)
专家简介:
杨林,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医务科主治医师。专业方向:全科医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