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青年工作和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加快内涵式发展步伐,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近年来,我市各高校积极行动,走“青年路”、说“青年话”、有“青年味”,为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厚植沃土。
倾听青年呼声
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
“我关注到全国两会期间关于老年护理的热点话题,建议增加老年护理知识的学习”“结合国家医疗卫生改革进程,希望学校能够在早临床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不久前,在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举行的“青年面对面”座谈会上,参会青年代表围绕教学科研、职业规划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要做好青年工作,必须要走进青年学生内心,感其所感、知其所惑、成其所托,在日常学习生活交流中春风化雨、善做其友。”重庆医科大学团委书记张巧丹说,因此,这样的交流在该校已是常态。
在重庆大学团委书记于佳佳看来,当下的青年学生有着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自由的个性表达,需要高校进一步增强开展好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2024年,该校团委一方面规范召开学生(研究生)代表大会,建立健全有效渠道,引导学生有序参与校园治理;另一方面,持续开展“月月有主题,周周办实事,日日心连心”深化改革行动,全年收集处理权益信息160条、收集学生提案388件,积极跟进校级有关部门办理进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了解青年学生是做好青年工作的基础,只有多走近青年学生、多倾听学生声音,才能真正融入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人。”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君说,高校管理干部、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工勤人员都应经常下沉到教室、宿舍、食堂等学习生活一线,走“青年路”、说“青年话”、有“青年味”,努力成为青年学生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
帮助青年发展
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
近日,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宏文楼的一间教室里,由该校团委组织的2025年“挑战杯”训练营结营仪式在这里举行。一名参营学员表示:“在6个月时间里,学校通过大师课、工作坊等形式,邀请校内外专家对我们进行培训打磨,最终我们成功通过结营答辩考核,为我们冲刺市赛提供了很大帮助。”
“青年学生的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要跟到哪里。”四川外国语大学团委副书记曹海燕说,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成长服务体系,千方百计解决他们在学业、生活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发展条件。
高校青年学生既要面临求学发展与生活难题,又需应对走出校园后可能面临的生活与工作挑战。西南大学团委书记于涛表示,该校积极组织各种志愿活动,帮助广大青年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历练中得到成长。例如,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星期日英语班”已坚持44年义务为市民启蒙英语。该班最早由重庆市208地质队退休工程师陈岭峰夫妇于1981年发起并创办,2010年,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全面接手该班进行义务教学,并成立玉兰志愿者服务团承办至今。44年来,“星期日英语班”共服务了6500余名青少年学生和各行各业近4000名成人学生,25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先后登上讲台授课,获得了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
西南政法大学联动多学科、多部门,合力打造具有西政特色的重庆市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西南政法大学民法典宣讲团等学生团队,走向全国各地进行宣讲,为青年学生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搭建平台创造良好条件。
加强思想引领
做青年学生的引路人
“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淬炼思想、凝练价值的阵地,要立足于青年的新时代使命担当,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引领。”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一所以“青年”命名的高职院校,近年来,该校积极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多方协同打造可知可感的思政教育。
依托该校牵头组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和旅游产教联盟等平台,该校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红岩新青年等特色思政教育活动,吸引川渝两地10万余名师生参与。
“新时代新征程中,高校青年工作要探索在‘大思政’格局下充分发挥团组织在教育、引导、凝聚和联系广大青年上的显著优势,把‘育人’的中心环节贯穿组织建设、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加强对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和其他生活领域的调研,助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要制度化、精准化、系统化开展全流程全方位育人,进一步规范对广大青年素质拓展、文化生活、事务服务、困难帮扶、实习实践等方面的工作协同,支持高校青年工作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