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双轮驱动的材料领域 卓越研究生培养-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4/30 15:39:23
来源: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双轮驱动的材料领域 卓越研究生培养

字体:

  重庆大学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材料强国”党建工程为引领,构建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双轮驱动的卓越研究生培养体系,为新材料产业培育兼具科技攻坚力与产业实践力的高层次人才。

  2022年,重庆大学材料学院成为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新材料方向硕博士培养单位,依托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特种化学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国家级平台和基地,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培养材料领域“基础—前沿—应用”全链条贯通的高层次交叉复合型人才,持续擦亮“重庆大学研究生教育”品牌。

 党建铸魂材料强国使命

  针对研究生专业认同弱化、服务国家战略使命感不足的痛点,重庆大学实施思政育人“三项行动”——精神传承行动、文化浸润行动、场景铸魂行动。

  开展精神传承行动。重庆大学组建学生“材料1935”红色宣讲团,开展“材料强国”育人讲堂、院士讲堂、知名校友讲坛,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和专业价值感。开启文化浸润行动。开展“材料强国”研究生科技文化节、“材料强国”口述历史项目、新生讲堂、毕业生离校党课等系列主题活动,构建学生教育闭环体系。开展场景铸魂行动。构建“党建引领-人才培育-科研服务”工作新模式,推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头部企业、行业领军科研院所共建,选派学生参与校企联合科技攻关项目。

  科教产教双轮协同育人

  此外,重庆大学秉持“需求牵引、知行合一,创新协同、开放融合”育人理念,依托“大平台、大基地、大项目、大团队”四大育人载体,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培养方案重构、模式创新、机制重塑,构建面向未来的材料领域全链条卓越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学校创立“企业需求池—技术攻关库”双向对接机制,通过“高校+龙头企业”协同,承担国家级项目1000余项,合作企业产值年均增长18%;与中国商飞共建大飞机研究院,与两江新区共建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与宝武、浙江萧山等地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合作;助力赛力斯汽车研发超大一体压铸镁合金后车体,引领行业发展;撰写《基于先进车型Benchmark解析的高强汽车钢零部件设计加工与应用》等4个案例被教育部学位中心工程案例收录。

  学校构建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双轮驱动的材料领域卓越研究生培养体系,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脱节难题,形成校企地协同育人新模式,汇聚强大育人合力,培养了众多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钢铁冶金、交通运输等关键领域的企业骨干和行业领军人才,产生了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和发展了材料领域新质生产力。

  全球视野赋能科技创新

  为提升学生国际化素养,学校构建“234”多层次国际化育人生态,依托2项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与海外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依托“111”引智基地、国际轻合金联合实验室与新材料技术国际研发中心3个国际化研究平台;选派87名教师赴23个国家研修,推动“师资、课程、科研、评价”4方面国际化。引进10余名外籍专家,建成国家级“先进材料国际化教学团队”。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15个全球知名大学开展双学位项目,材料科学ESI排名从2010年的1%提升至2025年的0.265‰。与海外高校签订“3+1+1”联合培养协议,输送100余名研究生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新加披国立大学等海外高校深造。

  硬核数据彰显育人成效

  通过构建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量材料领域“基础—前沿—应用”全链条贯通的卓越研究生人才。既能勇攀材料科技前沿高峰,又能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其中,博士生贺琼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正刊发表论文,赵小军、何聪、厉志乔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朱万全以突出的研究成果获得了2022 Acta学生奖。近五年,研究生主持科创项目77项,发表高水平论文830多篇。2024年,博士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科协博士生托举人才2项。工程博士张龙柱,扎根汽车板十余年,牵头建立了邯钢用户技术研究体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30余项,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和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重庆大学将继续传承“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重大精神,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培育更多适应未来发展的战略科学家和卓越领军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书写材料报国的时代答卷。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