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创设“三融-四通-五阶”模式 打通材料与化工专硕培养“最后一公里”-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4/30 12:49:53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创设“三融-四通-五阶”模式 打通材料与化工专硕培养“最后一公里”

字体:

  当前,重庆理工大学正聚焦“国家最迫切、重庆最需要、学校最擅长”领域,育一流人才、创一流科研,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奋力打造重庆理工类高校发展样板。

  重庆理工大学聚焦国家“材料强国”战略、重庆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求,针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育人堵点,联合多家行业企业,牵头构建了“三融-四通-五阶”体系,以打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为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融”为基 “四链共生”搭建互联共通育人平台

  作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集中交汇点,重庆理工大学持续深耕“国家最迫切、重庆最需要、学校最擅长”领域,不断彰显“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

  在一场“四链融合”新材料产业对接会上,重庆理工大学搭台,与25家企业、科研院所唱响新材料产业的“转化大戏”。

  “共建共享高水平人才高地、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校企加强协同,通过共建产业化实验室等合作形式,积极拓展新技术、新材料、新成果在各领域的转化应用”“打造应用牵引、供需匹配的深度融合服务平台,构建更深层次的协同创新新生态”……从聚焦新材料产业发展,到研讨产教协同育人途径;从推动各方资源加速流动,到产学研合作签约,高校“成果”与企业“需求”双向奔赴。

  重庆理工大学“四链融合”新材料产业对接会上,校企签订合作协议,新材料领域产学研“朋友圈”再扩容。

  事实上,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重庆理工大学始终在思考材料人才培养如何顺势而为,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特色化发展的破局之道。

  “在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着产教协同表层化、工程能力碎片化、质量评价滞后化三大问题。”重庆理工大学积极对接主导产业需求,深入实施学科专业对接产业计划。为破解产教协同表层化难题,以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共生”深融机制破局。

  何为“共生”?怎样深融?

  衔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中的各个链条,扩大产学研用“朋友圈”。重庆理工大学联合重庆材料研究院、西南铝业等科研院所与头部企业,构建了高校头雁领航的雁阵布局产教联合体。组建了的校企“双导师”团队,建成20多个校企联合实验室。

  依托“四链共生”,多个育人平台互联共建,让“教室—实验室—车间”产教场景得以贯通,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开辟出更多空间。

  产教“四通” 资源集聚构筑产学研用创新生态场

  当学科、产业与学校的协同育人壁垒被逐步解构,重庆理工大学便集聚各方育人主体与资源要素,构筑起产学研用的创新生态场。

  企业代表参观学校的新材料科研成果。

  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起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的“四共”机制,促进供给端主动匹配需求端;推行“课程打通、平台融通、师资互通、政策畅通”的“四通”模式,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不少教师还将硕士培养更多地放在了工厂车间,他们认为,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工程应用方向,跟着企业的工程师学,学生的收获会更多。

  每年暑期,学校师生团队走进不同的企业展开实地考察、调研学习。在校园外的“企业课堂”上,深入了解新材料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行业的前沿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实践团队走进企业调研学习。

  在重庆理工大学首届工科毕业设计创新大赛上,“企业出题、学生答题、社会判题”的竞赛模式,让学生能够跟进紧密地贴合企业生产实践、产品开发和技术储备以赛促学。

  同样是“企业出题、团队答题”,依托学校打造的集教学、实践与科研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工场”,学生们围绕企业真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淬炼创新能力。

  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校企各方的深度携手,既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也为学科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如今,重庆理工大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有力地服务于重庆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

  “五阶”贯通 全链条打造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范式

  在重庆双福工业园渝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毕业于重庆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研究生的李志均,多年扎根产业一线,将“创新”二字深植于心,参与研发了多系列新产品,多项新产品还获得“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重庆市重大新产品”。近日,他入选了全国劳动模范。

  研究生毕业多年的李志均仍保持对创新和卓越的追求。

  李志均在材料产业道路上行稳致远,正是重庆理工大学全链条打造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范式结出的“人才硕果”。

  贯穿于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流程、着眼于工程链培养全要素,学校打造了“基础筑基-专业精进-交叉融合-实战淬炼-创新领航”五阶贯通的工程能力培养全链条,更好地畅通完善材料与化工专硕人才培养中工程能力碎片化、质量评价滞后化的育人堵点。

  学校组织师生走进重庆建川博物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将核心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通过“四个课堂”联动,为学生思想铸魂,引导他们讲好材料故事、兵工故事、重理工故事、重庆故事、中国故事。

  重庆理工大学“舰艇公开课”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

  校内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里,以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学生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多种学科交叉融合,成为“科学家”“企业家”的梦想正加速实现。

  一批批如李志均一样的行业新生代人才,近年来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变革发展中涌现,他们钻研创新、追求卓越,以“材料报国”的志气,为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争做强国建设时代洪流中,走在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研究生夏大权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汽车级双面散热功率器件,累计销售突破2000万颗,获得了2021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究生艾铄读研期间创立重庆士继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在科技研发、成果推广、技术示范与应用等方面成效突出,不仅个人获评2021年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人物,如今企业还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当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更多材料学子活跃在学术、科技、竞赛的舞台上。近年来,材料与化工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一区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中国“互联网+”、挑战杯等重要学科竞赛奖励500多项。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