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新材料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支柱,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重庆理工大学深刻把握国家战略需求,立足重庆市打造万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部署,以“融合—贯通—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打破壁垒:学科、产教、科教的深度融合
“传统材料专业教育面临课程内容陈旧、学科分隔等问题,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学校通过学科、产教、科教三域融合,打破学科、专业与行业之间的壁垒,实现跨界人才培养。
基于“材料+”学科交叉理念,学校深度融合电子、信息、机械、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发特色专业课程模块;同时,开设“课堂—跨界课堂—前沿课堂”,通过“三个课堂”将产业前沿技术与科研成果融入日常教学。在学校与重庆平伟科技等企业合作开发的14项虚拟仿真项目中,学生能走进企业、参与项目,通过“沉浸式”学习掌握轻合金材料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技术。
学生参与虚拟仿真项目实践。
能力进阶:学场、工场与职场的贯通培养
“我们不仅培养材料专家,更要培养懂材料的复合型人才。”学院负责人介绍,为解决实践教学“低阶化”、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学校通过“综合实践—创新竞赛—企业实践”的进阶培养链,实现学场、工场、职场的贯通培养。
2015年至今,学校本科生深度参与企业课题1908项,发表论文88篇,授权专利18项,并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312项。其中,2023年杨卫刚团队的毕业设计成果获第八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
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真实项目驱动,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毕业后也能迅速对接产业需求。真正对标重庆市万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对“领域复合、能力高阶、素养综合”人才的需求。
学生团队在创新竞赛中展示成果。
三维育人:锻造材料人的使命担当
针对工程素养弱化问题,学校构建了“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社会思政”的“大思政”三维育人模式,以思想铸魂,以实践砺行,让青春在强国建设的熔炉中淬炼成钢。
学校融合材料学科特点,组织“家国情,材料行”“新材筑梦,新质强国”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井冈情·中国梦”“重走三线建设路”等主题讲座和工程师职业伦理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行业使命感,厚植家国情怀,培养使命担当。
数据显示,86.7%的材料相关专业毕业生进入汽车、电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行业,部分学生已成长为新能源企业的技术骨干,他们以材料为笔,在祖国大地上书写着硬核担当的时代答卷。
学生参与“重走三线建设路”社会实践活动。
改革成效:示范引领新工科建设
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类专业建设成果显著。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跻身全球ESI前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焊接工程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批重庆市一流专业,建成9门市级一流课程,并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相关教学成果已在20余所高校推广。
重庆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继续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紧扣新材料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重庆市打造新材料产业高地、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重理工”的智慧与力量,让材料人才的培养成果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实践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