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先进工作者、“打拐民警”樊劲松 帮助千余名孩子找到回家的路-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5/03 10:06:21
来源:重庆日报

全国先进工作者、“打拐民警”樊劲松 帮助千余名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字体:

樊劲松进校园宣传防拐知识。(受访者供图)

  “我的幺儿哟!我30多年来日日夜夜都在想你!”4月22日上午,九龙坡区公安分局歇台子派出所内,母亲文智芳(化名)见到失散31年的儿子张小龙(化名)时,痛哭流涕,抱着儿子紧紧不愿松手。

  这个失散家庭团圆故事的背后,站着全国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拐卖案件侦查支队支队长樊劲松。

  “我也是一名父亲,深知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分量。打击人口拐卖,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愿望,我想帮孩子们找到回家的路。”从事打拐工作20多年,这个想法他从未改变。

  他说,拐卖案件跨时很长,往往发生在数十年前,证据缺失,随着时间推移,一些知情人或是嫌疑人已经过世,侦查过程艰难复杂。

  “有一次,我们仅得到一个电话线索,就远赴外省寻找被拐人。”他和同事辗转数百公里查证,将一名15岁被拐卖的万盛女子解救回家。

  “现在,得益于采样检测生物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方式方法也进步了。”樊劲松说,“即便如此,也有不少限制,想要寻回被拐卖的孩子,需要不断探索新方法。”樊劲松与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10多名专家同事一起,探索照片比对的方式寻亲。樊劲松与同事们分工合作,深度融合遗传学理论与人像识别技术,自主研发升级被拐和失踪失联儿童人像比对系统,辅助比对筛选缩小范围,再用平时积累的经验,逐一人工研判,得到电脑给不出的答案。

  得益于此,樊劲松和同事成功比中全国失踪被拐儿童153名,最小的孩子只有百天,时间跨度最长的达60多年,其中就有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的儿子孙卓。

  另一个问题在于:过去,警方一般是通过群众报案来打拐,如果没报案,就没法办。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樊劲松主动与全国打拐志愿者密切联系,共享信息,进一步发掘涉拐线索。

  1988年,潼南的一名两岁女孩走丢,全国寻找未果后,近乎绝望的父母在“宝贝回家”平台上求助。2024年初,樊劲松注意到河南一女子信息与其女儿相似,但比对不成功。他没有放弃,在全国范围内的血样中继续比对,一个月后,终于在浙江找到了这名孩子!

  20多年来,樊劲松参与破涉拐案件1500余起,解救人员1300余人,获评“全国公安百佳刑警”“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等。其经验,获中央政法委、公安部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纠错】 【责任编辑: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