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嘉李在支教学校上课。(受访者供图)
“高老师,你是支教结束了吗?你还回来吗?我们想你了。”5月4日上午7点过,高嘉李趁“五一”小长假回了一趟位于巴南区的家,没想到,一大早,微信里就响起了学生岳皓宇、刘流发来的问候。
今年23岁的高嘉李,是西南政法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副团长,目前正在巫溪县峰灵镇中心小学支教。大四时,她毅然放弃了直接保研“985”高校的机会,决定去巫溪县的山区小学支教一年。
大一时萌生支教想法
“考虑清楚了吗?交了就不能反悔了哟!”2023年9月,刚开学没多久,辅导员张闻老师就收到了高嘉李交上来的“放弃推免资格申请书”,他不禁十分疑惑。
彼时,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2020级会计学专业的高嘉李,已进入大四。按推免成绩,她位列专业第一,意味着可获得普通类(即A类)保研资格,有机会进入“985”高校读研深造。
“张老师,我想先去支教,这是我从大一就开始准备的事情。这一年无论我分配到哪里都可以。”高嘉李说。
高嘉李告诉记者,去支教的想法要追溯到一场特别的交流分享会。
2020年,刚读大一的高嘉李迎来了大学生涯的“开学第一课”。课上,正在巫溪支教的学长万祖杰来到校园,为学弟学妹们分享他的支教经历,屏幕上那些乡村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和纯真的笑脸,深深触动了高嘉李的心。也正是从那一天起,支教的梦想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为了能让自己更符合支教的要求,大学期间,高嘉李她积极投身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大型赛会、支教助学、阳光助残、社区治理等活动上都能见到她的身影。
进入大四的时候,高嘉李综合成绩排名专业第一,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学金,并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重庆市优秀本科毕业生等多项国家级和市级荣誉奖励。
当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开始招募志愿者时,高嘉李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并成功入选西南政法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
第一堂课,学生给她打59分
2024年9月17日,高嘉李和支教团的其他同学们一起,奔赴被分配到的支教地——巫溪县峰灵镇中心小学,准备“施展一番拳脚”。
然而,现实很快给高嘉李泼了一盆冷水。她负责教五年级的数学,第一堂课之前,她做足了精心准备,没想到,收获的却是全班30多名同学茫然的眼神和匿名评分卡上“老师讲得太快了,像在听天书一样,完全听不懂”的评价,最后,这节课综合评分只有59分。
高嘉李看到学校经验丰富的一位老教师上数学课时,用苞谷粒教分数、拿竹竿量操场等,她突然醒悟过来:“当一名好教师可不仅仅是把自己会的知识一股脑念经似的向学生灌输,还得用‘接地气’的方法。”
她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让学生们回家去测自家田地的面积、上街赶场去看小摊贩如何用乘法口诀结账等,让孩子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她同时兼上的科学课堂上,她总是精心设计各种有趣的实验,让孩子们亲手操作,亲眼见证奇妙的科学现象。
“那一刻我知道,真心换真心是最管用的‘秘诀’!”到学校支教过去快8个月,高嘉李也颇有心得和收获。她说,这里的孩子不少是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内向。为了拉近和他们的距离,自己主动跟着他们学当地方言,下课后,还在漫山花丛中奔跑,躺在草垛上一起看晚霞。班里有个女孩在作文里写道:“高老师好像和其他老师不太一样,她更像是一位知心大姐姐。”
她牵头成立“小灵侠”红领巾志愿服务队
由于接触外界信息有限,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对于现代社会的新兴职业几乎没有清晰的概念。“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要做点什么。”一个月后,在她与其他支教团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巫溪县首支小学红领巾志愿服务队“小灵侠”在峰灵镇中心小学成立。
依托“小灵侠”,高嘉李设计许多活动,让这群“山里娃”亲身体验社会多元分工。曾经觉得未来只有务农和外出打工两条路的小男孩,如今立志要成为一名工程师,为家乡修更多路;那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梦想着成为一名医生,为乡亲们治病……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憧憬,高嘉李感到无比欣慰。
去年,高嘉李还成功立项重庆市西部计划志愿者创新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巫溪县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一等奖。今年1月初,高嘉李还受邀列席旁听巫溪县人大政协两会,在更大的舞台上传递大山的回响。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在高嘉李的教案扉页上,写着她的这句格言。她说,在巫溪支教的这段时间,更是一场深刻的双向滋养。
高嘉李说,支教将于今年7月结束,她打算继续回到母校深造商科,在毕业后,用所学的知识,继续投身到西部这片热土,为乡村振兴贡献一名当代青年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