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驻村书记聂刚:当好群众的“领路人”“守门人”“贴心人”-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5/06 17:10:13
来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驻村书记聂刚:当好群众的“领路人”“守门人”“贴心人”

字体:

  “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你有多亲。”这是重庆市石柱县悦崃镇东木村驻村第一书记聂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23年6月,他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选派至东木村帮扶乡村振兴。两年来,他通过党建引领、资源下沉、服务创新等方式,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问题,成为了村民心中的“领路人”“守门人”“贴心人”。

  产业振兴:当好强村富民“领路人”

  初到村里,对村情民貌、当地产业资源和发展需求不了解,对农业农村发展政策也还停留在纸面上,曾一度让原本是医学专家的聂刚感到“本领恐慌”。于是他主动放弃休息时间,白天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舍,与村民同劳动、拉家常;晚上整理工作日志,梳理走访情况。在短短1个月的时间里,他走访了全村78户283名脱贫人口,详细掌握了这里的人口结构、民风民俗、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为开展驻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聂刚深知,想要大家富起来,关键还得靠产业兴旺。东木村位于悦崃镇东部,因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清爽宜人等天然优势,粉黛李、辣椒、有机水稻等产业都独具特色,但由于山区农作物生产成本高、运输不便、销售渠道不稳定等原因,村民们的收入增长也因此受限。

  为打破农产品的销售困局,聂刚主动出击。一方面,他依托派出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党委开展系列“以购助扶”活动,将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推广到医院。同时,聂刚还通过朋友、爱心企业、慈善机构等,让东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大,销量较往年提升了50%。两年来,聂刚联合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发展辣椒种植产业300余亩,有机水稻260亩,打造粉黛李体验式采摘标准化示范基地300余亩。“农产品销售额噌噌往上涨,我们的腰包也跟着鼓起来了!”村民们说道。

  2024年7月,东木村300亩粉黛李缀满枝头,丰收在即的喜悦却被人力短缺的阴云笼罩。眼见熟透的李子即将烂在枝头,聂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党委支持下,一支由12名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次日便来到果园,赶到村里地头分拣装箱。

  东木村毗邻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是发展观光旅游的好地方。“把美丽山水转为美丽经济,这才是东木村的‘生财之道’!”聂刚瞄准东木村依山傍水的天然优势,联合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动手,将村里原本闲置的小学旧址打造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民宿酒店“云端秘境·东木华兴苑”,目前已正式对外营业。

  在聂刚和村“两委”的带领下,东木村村民的“钱袋子”变鼓了,村里的“小花园”也更美了。

聂刚为村民问诊送药。

  健康帮扶: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

  “刘嬢嬢,今天我来给你送药,顺便看看你的恢复情况怎么样了?”聂刚在走访中了解到,全村留守在村的60岁以上老人占比近70%,慢性病患病率超50%,村民普遍存在“怕花钱、硬扛病”的现象。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聂刚选择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健康帮扶。

  立足当下,聂刚积极对接协调,依托医院党委构建起“医院党支部+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机制。“比如在这个过程中,医院领导带队来村里开展‘大病户’上门服务,建立专家与患者一对一帮扶机制。”聂刚说,医院组织多学科大型义诊活动,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专家号。据统计,结对共建机制助力东木村成功打造“党员先锋示范岗--健康驿站”,并配备了基础医疗设备和常用药品。

  村民刘阿姨头背部皮肤刺痛多年苦不堪言,聂刚详细了解病史后才得知她曾经患过“蛇缠腰”,在医学上这种病叫带状疱疹,恢复后往往会出现神经痛的后遗症,聂刚立即协调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神经内科专家远程会诊,并为刘阿姨免费送来药物,经规范治疗后,刘阿姨多年的疼痛终于缓解。聂刚坚持每月巡诊与走户结合,两年来已累计为村民问诊送药300余次。

  聂刚深知,医疗帮扶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2023年8月,当聂刚首次踏进悦崃镇中心卫生院时,却发现不少内镜设备蒙尘已久。“村里群众经常要坐2个多小时的车去县城做检查,设备却在眼前沉睡,这必须改变!”这位有着20年内镜诊疗经验的专家当即立下“军令状”。他不仅每周赴镇卫生院坐诊,更将“传帮带”工作注入帮扶全过程。从设备调试到操作规范,从病灶识别到应急处置,聂刚手把手为卫生院培养了“带不走”的内镜医师。镇卫生院内镜医师说道:“聂老师把经验全部倾囊相授,不仅让我们基层医生技术有了提升,也让村镇老百姓就医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聂刚还在村上设立“驻村书记健康工作室”,定期坐诊,带动村医诊疗水平提升。同时,通过健康宣教提升村民的自我保健意识,使慢性病规范管理率提高,形成了“防未病、治已病”的良性循环。

义诊现场。

  为民解忧:当好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驻村期间,聂刚的心,就像被一根无形的线,紧紧地系在每一位村民身上。他常常走进村民家中,与大家拉家常,仔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实际需求。

  扶在“心”上,立在“行”上。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深情。“驻村两年,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这段经历让我真切触摸到基层的温度,重新校准了人生的价值坐标。”聂刚表示,虽然即将返回医疗岗位,但他会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住院楼超市门口,一排新设的销售展台成了医院职工和就诊群众驻足的新地标——高山贡米、土麦子面条、农家萝卜干、铁锅炒花生……10余种来自东木村的农副产品正通过这个“乡村振兴农副产品售卖点”,完成从深山到医院的温暖奔赴。

  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有温度”的长期代售帮扶机制将不断升级,医院食堂正在研发以高山贡米、土麦面条为基底的特色营养餐;未来还将开通“预约”通道,为职工订购土鸡蛋、土猪肉、高山土豆等农副产品……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一幅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陈希)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