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衣赤赭、白帝岩桃、鹤峰岩黄、红土乡岩橙……一系列以奉节地名命名的天然岩石颜料《夔彩》,是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小学美术教师刘妍茜开发的跨学科科教方案《地质画卷展自然 “岩”绎艺术绘夔州 ——〈夔州“岩”色〉跨学科科教方案》的学生作品之一。这一方案从地质科学延伸至艺术创作,斩获了第40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教方案类一等奖,更成为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动范本。
比赛中刘妍茜进行了《夔州“岩”色》方案的问辩。(拍摄:杨尚中)
随处可见的岩石如何蜕变为能画画的岩彩颜料,更生长为《夔州“岩”色》这一跨学科课程?从问题出发,刘妍茜讲起了《夔州“岩”色》的课程“生长史”。
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索跨区域“教共体”建设,2023年9月,重庆市人民小学教育帮扶团队入驻夔州小学,开启了重庆人民小学30年构建的“一点三圈五维”共生发展模式的奉节实践。
刘妍茜作为第一批驻校帮扶骨干教师团队的一员,前往重庆市奉节县夔州小学开展工作。帮扶团队在前期调研中发现,乡村学校普遍面临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学生科学与艺术素养有待提升、学生本土文化认知不足等共性问题。针对这些挑战,刘妍茜与团队成员聚焦奉节本土文化,探索以课程开发为突破口,优化课程设计与实践机制,助力夔州小学推动一场系统性、可持续的教育提升行动。
“本土文化是孩子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支点。”刘妍茜介绍,他们为奉节学生设计的课程,始终秉承着“以本土教育资源为出发点”的理念,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构建自我身份认同、形成对家乡的立体认知,进而培养深厚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夔州“岩”色》课程实施中,学生研磨岩石。(拍摄:刘妍茜)
以《夔州“岩”色》课程实施为例,刘妍茜从真实生活情境出发,依托奉节地质特征这一课程资源,带领学生探究“我们如何了解和认识家乡奉节的岩石,并利用艺术创作的方式进行展示?”将科学与美术学科有机融合,形成跨学科项目化课程。在课程中,学生通过“采集岩石发现特质”“观察岩石了解矿物”“探究岩石制作颜料”“绘制作品策划展览”四个步骤,探究不同岩石特征,了解家乡地质变迁。学生在“探究——实践——表达”的过程中,让知识真正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与体验深度连接。
夔州小学学生刘娟用奉节本地岩石颜料绘制的家乡景象。
刘妍茜介绍,课程形成了《夔彩》系列岩石颜料、岩石与矿物探究校园展、《我的家乡在奉节》作品线上展览等课程成果。当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产生链接,孩子们就会主动成为课程的创造者。一幅幅用“岩”色绘制的画作,成为跨学科教育实践成果最鲜活的印证。接下来,课程团队将在夔州博物馆的支持下,将学生们的画作带进博物馆,举行线下画展。
除了《夔州“岩”色》之外,人民小学驻奉节帮扶团队还依托夔州博物馆中的馆藏文物、奉节的古建筑、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等课程资源开发了《我们的夔龙灯会》《探秘文峯塔的稳定性:守护古塔》《地质灾害与自我保护》等多门跨学科课程。
“我们期望达到‘生长型’的教育生态。”她表示,人民小学教育帮扶归根结底是要在帮扶过程中,立足城乡教育的差异化,从机制、资源等方面为学校、教师和学生们提供更稳定的支持,让他们能够真正“可持续发展”,实现“共生共长”。
刘妍茜引导学生在《我们的夔龙灯会》课程中观察夔龙形玉饰件。(拍摄:付洁瑶)
因此,帮扶团队从教研内容、教学方法、育人理念和教学机制等多个维度入手,持续开展教研活动和经验分享,逐步建立起教师专业成长机制。此外,还依托人民小学的优质教师资源、专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馆校合作经验等,促成夔州小学和夔州博物馆签订馆校共建协议,通过开展研学活动、科普活动、专家进校园、课程共建等一系列活动,有效促进学生素养提升、教师能力增强和学校整体发展的多维生长。
《我们的夔龙灯会》教师团队和学生在夔州博物馆展示夔龙灯作品。(拍摄:刘艳)
刘妍茜回到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小学以后,将课程实践不断延伸,带领两江新区人民小学与夔州小学的学生一起进行《我们的夔龙灯会》课程二期实施:设计“夔龙灯”的材料包和其他课程文创周边,争取让这场“岩”色探索之旅走得更远更深更广。
她表示,正因为重庆市人民小学教育集团始终坚持为教师搭建广阔的成长平台,才让她这样的教育者不断突破学科边界,从一位美术教师成长为了跨学科课程创新的热爱者和引领者。另外,学校还通过优质资源共享、跨区域教研合作的探索,不断激发教师专业潜能,助力他们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和课程改革中实现更高层次地发展,让他们与学校在“双向赋能、共生共长”中书写新时代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