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抗精神病药物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能有效缓解症状,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然而,服药后的一些行为可能会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带来健康风险。那么,有哪些事是服药后不能做的呢?
切忌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
重庆三一八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顾庆乐表示,很多患者在服药一段时间,症状稍有缓解后,就会自行减少药量甚至停药,这是极其危险的行为!抗精神病药物需要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才能持续发挥作用,突然停药或减药,可能导致病情复发或反弹,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
而且,突然停药还可能引发戒断反应,比如焦虑、失眠、恶心等。记住,药物的调整必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定期复诊,让医生根据你的恢复情况制定科学的用药方案。
别把酒精当“解压神器”
不少人习惯用酒精来放松心情,但服用抗精神病药期间,饮酒是十分危险的。酒精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强药物的镇静效果,导致过度嗜睡、头晕、乏力,严重时甚至会抑制呼吸,危及生命。
同时,酒精还会干扰药物的代谢过程,降低药效,影响治疗效果。无论聚会氛围多热烈,都要坚决对酒精说“不”,健康永远比一时的畅快更重要。
远离高空作业与危险操作
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引起嗜睡、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这些症状会降低反应能力和身体协调性。
因此,服药后应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驾驶车辆、操作机械等危险工作。哪怕只是短暂的走神,都可能在这些场景中引发严重后果。
如果工作性质无法避免此类操作,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拒绝暴饮暴食
部分抗精神病药物会引起食欲增加或代谢改变,导致体重上升。如果这时放纵自己暴饮暴食,摄入大量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不仅会加重体重问题,还可能引发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
服药期间,要合理控制饮食,均衡搭配蔬果、粗粮和优质蛋白,保持适度运动,既能维持健康体重,也有助于改善精神状态。
服用抗精神病药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心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