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兵在维修无人机。(受访者供图)
4月21日,云阳县,久违的大雨终于来了。
“下雨了!下雨了!”杜小兵拨通电话通知同事,随即驾车直奔云阳镇三坪村。今年,他计划在三坪村栽种600亩红薯。见大雨如注,他有些兴奋,“多叫些人,抓紧栽红苕!”
2000亩红薯、2000亩土豆、2000亩油菜、1000亩水稻……这是杜小兵今年的目标。一场透雨,让他多日的愁容舒展开来。
杜小兵是重庆农高智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高智飞科技)总经理。别看他30岁出头,初中文化,却因改装无人机、农机等设备获得6项专利,用无人机播种、施肥、运输等方式种地,亩均利润有500多元。
2005年,杜小兵随父母到上海打工。2013年,在温州创业亏了60万元。随后,杜小兵回村种地却成了一把好手,先后当选重庆市劳动模范、入选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单。
返乡路:黄桃园里觅新生
杜小兵冒雨指挥红薯栽种队伍。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轻抚红薯苗,仿佛触摸十年前的自己。
杜小兵在上海打工那些年,修车、开车、当小包工头。
“挣了点小钱就飘了。”至今,父亲杜海树还有些埋怨儿子。2013年,杜小兵投资60万元建包装厂,结果血本无归。
那些年,上海的黄桃卖得不错。想起老家村里闲置的土地,杜小兵有了回村搞农业的念头。
2015年,四位好朋友为杜小兵凑了8万元,买了3000株黄桃苗,送他回到云阳老家。在水口村,杜小兵流转50亩地,种下黄桃苗。除了自己摸索,镇里推荐他参加县里农业产业培训,学技术、管理、市场开拓。黄桃要3年才投产,他按照老师指点的“以短养长”,喂养了30只山羊、2000只蛋鸡,希望在短时间内有些收入。
“场子铺大了,怕他忙不过来。”2016年,母亲李明友说服丈夫,回老家帮儿子。
杜小兵的羊没有养成规模,养鸡又碰上禽流感。儿子的努力,李明友与丈夫看在眼里。他们鼓励儿子,只要人不懒、志气不垮,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2018年,黄桃终于结果,当年就卖了6.5万元,如今这片果园年产值突破50万元。
突围记:无人机改变传统农业
在农高智飞科技陈列室,6项专利证书见证着这个初中毕业生的逆袭。地面摆放的无人机喷火器,曾一年清除460多个马蜂窝;角落里的机械抓手,承载着山区智慧运输的革新。
云阳是三峡库区移民大县。20多年前,杜小兵的一些亲戚移民到上海。闲聊时,亲戚告诉他,当地开始采用无人机对水稻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
“上海的水稻要在8月统防统治,云阳的黄桃那时刚好卖完。”2018年8月,杜小兵买回一台大疆无人机,随即带着无人机直奔上海,“一个多月就挣了4万元!”
次年,杜小兵组建起6人飞防队,两个月创收20万元。这个“大玩具”成为他打开全国市场的钥匙,河南小麦、贵州茶叶、新疆棉花、陕西苹果等,杜小兵的农机团队覆盖10余省、年服务面积达150万亩。
云阳山高谷深,当地村民多靠肩挑背扛。飞防让他受到启发:可否用无人机转运黄桃?
杜小兵带领团队研发出机械抓手安装在无人机上,无人机1个小时就能运送2吨黄桃,成本只要40元。以往2吨黄桃,4个人要背一天。这不仅节省了成本,还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损伤。
尝到“甜头”后,杜小兵迷上了各式农机,随时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对无人机、山地除草机、小型拖拉机等进行组装、改造、研发,在当地建起首家农机社会化服务合作社。
“无人机让我找到了新赛道。”从山地除草机到水肥一体化设施,这个曾经的机械修理工用智慧装备重塑着传统农事。
蹚新路:智慧种植+精深加工
在云阳县洞鹿乡洞鹿坝,350亩绿油油的秧苗正拔节生长。
“这是我们的飞播试验田。”去年,杜小兵首次飞播栽秧,一亩的水稻播种仅用了3至5分钟,是传统人工播种效率的20多倍;种子出芽率高、株距行距可控,长出来的秧苗抗倒伏能力强。他介绍,省去育苗、插秧环节,施肥、喷药用无人机,亩均成本降了200元,亩产量却达到1280斤。
正是看中杜小兵敢闯敢拼的劲头,当地国有企业重庆农高事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他合伙成立农高智飞科技,开展智慧农业设计、安装、生产。
杜小兵坦言,飞防业务门槛低,后来加入的人多了也不挣钱;同时种地成本高,不少撂荒地整治出来也没多少人愿意种。他说,“必须蹚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种植道路。”
同样的地、同样的庄稼,杜小兵去年的水稻亩均利润350元、红薯600元、土豆1000元、油菜300元,所有的农作物算下来亩均利润有500多元。
“关键在降本增效。”杜小兵介绍,在耕作上,采用智慧农机耕田收割,无人机喷药撒肥,尽可能降低成本;在品质上,选用前沿良种,提高品质、产量,卖个好价钱。
去年,杜小兵试种多个红薯品种,最终选定淀粉含量高的商薯19、渝薯27,用于鲜食的烟薯25,今年开始大面积种植。听说山东滕州马铃薯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他又前去学技术、引品种。
现在,一条“智慧种植+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正逐步形成。他优先委托种植基地附近的大米加工厂、菜油加工厂代加工。4月初,他又引进湖北一家酸辣粉生产企业,专门用土豆、红薯加工粉丝。
“过去是我们的学员,现在是我们的讲师。”云阳县农业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彭敏介绍,如今杜小兵提供设备、场地,为学员们传授智慧农业技能和经验,带领大家增收。
去年,杜小兵入选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今年,他又在四川南充流转500亩稻田种植水稻。从黄桃园到无人机,从50亩试验田到跨省种植,十年突围,杜小兵用自己的故事证明,种地不仅是生计,更是值得骄傲的事业。
记者手记>>>
失败不可怕,怕的是对土地失去想象力
彭瑜
农业的天地有多宽广?杜小兵用7000亩试验田作答。当传统农人还在为“种地不挣钱”发愁时,他用无人机在云端播撒希望:1小时运送2吨黄桃的机械抓手、飞播水稻20倍的效率提升、亩均500多元的利润……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新农人对土地的深情与智慧。
农村的大有作为,不仅在于技术的革新,更在于精神的传承。父母在黄桃园里的坚守,朋友凑出的8万元创业基金,国企伸出的合作之手,共同托举起这个初中毕业生的“智飞梦”。
当他带着改装的山地除草机走进田间课堂,当“烟薯25”的甜蜜从试验田蔓延到酸辣粉生产线,这不只是个体的逆袭,更是一个群体对乡村振兴的生动诠释。正如杜小兵所说:“失败不可怕,怕的是对土地失去想象力。”
雨后的三坪村,红薯苗正舒展嫩叶。杜小兵的故事让人相信,在农机轰鸣与数据流转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叙事正在被改写。当无人机掠过巴渝山乡,划出的不仅是智慧农业的轨迹,更是一代新农人献给土地的浪漫诗行——这里永远生长着最坚韧的希望,只要敢闯,每一寸土地都能成为人生的“高附加值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