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西南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堆料区堆放着新采摘的茶叶。记者 栗园园 摄\视觉重庆
初夏时节,随着气温攀升,茶树新梢生长旺盛,夏秋茶生产进入高峰期。
5月12日,在永川区红炉镇,重庆西南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南茶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新采摘回的茶叶在堆料区堆成了小山。
这些茶叶通过机器传送,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流程,制好的干茶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末端“流”出,整个厂房内茶香弥漫。
“最近天气好,生产就没停过,每天能满负荷产出干茶2.5万斤。”在机器全力运转的轰鸣声中,西南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向阳扯着嗓门介绍。
西南茶叶有限公司是永川区目前茶叶加工能力最大的生产企业,产能位居西南片区前列,为何却专注收购没人要的“废叶”生产夏秋茶?
“我们也产春茶,2月份开始一共产了小20万斤,但春茶其实只占茶园全年总产量的20%。”朱向阳说,国内消费者喜爱春茶,春茶量少,价就高,夏秋茶则因价低难以覆盖人工及生产成本,所以企业没有生产积极性,大都被茶园作为“废叶”修剪掉。
其实,夏秋茶利用率低,也是我市茶产业发展中的普遍问题。
“我做茶叶做了20多年了,以前也不生产夏秋茶,因为每斤干茶也就卖10块钱出头。但前几年从朋友那里发现了新的商机,那就是做夏秋茶出口!”朱向阳说。
朱向阳介绍,前几年他的朋友为了出口茶的订单,到处寻找加工企业,劝说他加入到夏秋茶生产中。
经过了解,朱向阳发现,国内的夏秋茶到国外会被加工成茶包、茶颗粒等产品,市场需求量非常大,“这几年国内奶茶这些茶饮产业体量也很大,并且大都是用夏秋茶加工的。”
朱向阳认为,可以加入这个“赛道”。“如果用传统生产方式肯定不行,不仅成本高,效率还低。”他说,夏秋茶主要靠走量,只有实现智能化生产才能满足需求。
于是,去年工厂建成后,朱向阳花费数百万元购买了一套智能化生产线,通过调整机器参数,可生产永川秀芽、毛尖、毛峰等多种绿茶产品,整条生产线仅需两三个工人就能搞定。
“去年夏季正式投产后,我们就开始接外贸单子,还给某品牌和一些奶茶店供货。”朱向阳说,目前生产线可年产300万斤干茶,实现产值3000万元,“根本供不应求,甚至好多订单我都拒绝了。”
最近,朱向阳正忙着一件“大事”,就是公司所在红炉镇6500亩茶园的欧标认证。
“我们已经送检几次了,如果欧标能过,那每斤干茶的价格还能涨两块钱,对茶园、茶农和我们企业都有利。”朱向阳对此信心满满,已在近期引入了一台新设备。
“把目前生产线上出来的茶,放到这个机器里再加工一个多小时,形状、品质会更好,‘身价’也能再提高一些。”朱向阳笑道。
永川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永川茶叶加工的重点项目,目前该工厂的投用,带动相关茶园亩均增收1千余元。“我们也积极对接周边茶园、茶农跟工厂合作,通过夏秋茶的采收,不仅为茶园增收,还有助于带动茶园管理,进一步提升茶园品质。”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