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简称肾炎,是一种双侧肾脏肾小球的免疫性疾病。造成肾炎的原因是什么?又应该如何来预防和护理呢?专家来支招。
肾小球是肾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一个个精细的 “过滤器”,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形成尿液。当肾小球受到损伤时,其过滤功能会出现异常,导致蛋白质、红细胞等物质进入尿液,同时还可能引发水肿、高血压等一系列症状。
肾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感染:是急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尤其是链球菌感染,如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皮肤感染等。此外,病毒(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也可能诱发肾小球肾炎。
遗传因素:部分慢性肾小球肾炎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如有肾小球肾炎患者,其亲属患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免疫异常:人体的免疫系统紊乱时,可能会产生针对自身肾小球的抗体,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有肾小球肾炎。
其他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肾毒性药物)、环境污染等,也可能增加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
“根据病情的发展速度和特点,肾小球肾炎可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重庆中肾医院肾内科主任刘春介绍,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症状表现为以下五大症状。
血尿: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血尿,表现为尿液颜色发红,呈洗肉水色或酱油色,部分患者可能仅在显微镜下发现红细胞增多。
蛋白尿:尿液中泡沫增多,且泡沫长时间不消散。
水肿:多为首发症状,常出现在眼睑、面部等部位,早晨起床时更为明显,随后可逐渐发展至下肢,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水肿。
高血压: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约 80% 的患者会出现暂时性高血压,一般为轻至中度。
肾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短暂的肾功能下降,表现为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少尿或无尿。随着病情的好转,肾功能通常会逐渐恢复。
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症状,则在蛋白尿和血尿上的程度较轻,水肿程度也因人而异,多位轻度水肿或间歇性水肿。病情呈缓慢进展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肾功能会逐渐减退,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疲倦、食欲不振、贫血等全身症状。
如何进行科学预防?
增强体质,预防感染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咽炎、扁桃体炎、皮肤感染等疾病的发生。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
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定期复查,避免病情加重累及肾脏。
合理用药
避免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等。如需使用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尤其是有肾小球肾炎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早发现早治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减少盐、油、糖的摄入。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