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代表团走进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 看职业教育何以“技能之光”点亮学子人生路-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5/13 15:46:44
来源: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

媒体代表团走进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 看职业教育何以“技能之光”点亮学子人生路

字体:

  “一技在手,一生无忧!”5月12日下午,在2025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由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20余家中央及川渝省级媒体组成的代表团走进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实地调研学校在产教融合、个性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

  校企联动,促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人才培养如何围绕产业需求跑出“加速度”?在调研过程中,媒体代表团实地考察了位于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校内的重电中开司法鉴定所、重电—华为ICT学院—硅光子中心,深入了解学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方面的做法与成果。

  参观重电中开司法鉴定所。

  在重电中开司法鉴定所,媒体代表团了解到学校通过真实案件反哺教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院长武春岭教授介绍,重电中开司法鉴定所是学校与企业共建的新型产教融合体,拥有声像资料、交通事故等20余项鉴定资质,团队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出多项技术方案,其中多项案件为国内或西南地区首次鉴定。

  在重电—华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学院,媒体代表现场体验了可支持4万名学生在线学习与远程操作的产教融合实训云平台。系统通过自动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后形成学生能力画像,通过系统算法,将达成企业相关岗位需求的学生推动到企业,协助学生精准就业、高质量就业,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效链接。

  参观重电-华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学院。

  这种“产业需求进课堂、教学成果进产线”的模式,得益于学校构建的“数智化专业群矩阵”。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聂强介绍,学校紧密对接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布局信息安全与管理、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等12个数智化特色专业群。完善专业对接产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专业群绩效评价制度,确保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高度匹配,匹配度高达97.14%。

  此外,学校创新性提出了“产教联合体—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一体化管理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全方位培养平台。

  个性化人才培养,助力学生人生出彩

  走进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李小松正在向学生讲解光电技术专业知识。曾获得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光电技术项目金牌的他,如今已是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的一名教师。

  在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教师李小松正在向学生讲解光电技术专业知识。

  “2018年考入学校光电显示技术专业,2020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获得银牌,2022年代表中国出战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并夺得光电技术项目首枚金牌。”李小松回忆了自己从职校学生到世界技能冠军再到职教老师的经历。

  而他的成长成才经历也激励着更多学生。专业成绩年级第一、斩获国际级竞赛奖项9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智控专业在读学生陈柞自骄傲地介绍着自己三年来取得的成绩。

  “经常跟着老师参与企业实战项目,现已成功考取了国家1+X职业技能高级认证。”陈柞自坦言,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学习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融合,多次参加创新类比赛与技能竞赛,通过以赛促学,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他也凭借创新大赛金奖获得免试专升本资格。

  在世界技能大赛网络安全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学生正在进行攻防竞技。

  个性化人才培养,助力学生人生出彩。聂强介绍,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秉持“技术技能教育的英才育人”理念,构建了“岗位导向、通专融合、个性培养”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匠师协同、双能支撑、孵扶联动”能工巧匠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工匠工坊支持计划”和“星光大道奖励计划”,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成长清单”。

  这种“真刀真枪”的培养模式,让毕业生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近五年,学校为成渝地区产业发展培养了32000余名高技能人才。

  当天,在媒体记者互动提问环节中,媒体团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双高”专业群建设、产教融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思政等方面进行了提问,学校相关负责人就提问进行详细解答。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