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杠杆撬动人才强院 重庆市人民医院“三次分配”创新实践-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5/14 17:01:42
来源:重庆市人民医院

薪酬杠杆撬动人才强院 重庆市人民医院“三次分配”创新实践

字体:

  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人才是“核心引擎”,如何让这个“引擎”转起来,转得更高效?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以价值创造为基础、以公平效率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构建“三次分配”理论指导下的新型激励机制,构建起“价值创造-基本保障-协同发展”三阶段协同激励体系,将薪酬改革与人才战略深度融合,创新探索形成具有行业示范价值的公立医院绩效薪酬改革路径。

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院本部。

 破题:从“人才痛点”到“制度创新”

  作为重庆市属综合性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曾面临着高层次人才短缺、学科发展不均衡、激励机制僵化等挑战。“公立医院既要体现公益属性,又要激发人才活力,传统的‘平均主义’薪酬模式难以为继。”该院院长张华坦言,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构建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分配制度,让“优劳者多得、创新者受惠、协同者共赢”。

  近年来,重庆市人民医院以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将“三次分配理论”与医院实际深度结合:初次分配聚焦价值创造,向高难度技术、高效能服务倾斜;再次分配强调公平保障,实现弱势学科与公益性岗位的结构性补偿;三次分配着眼协同共赢,推动人才与学科双向赋能。同时“三次分配”分别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系统性重构“多维激励-学科发展-人才赋能”三位一体的价值循环体系。这一改革举措,既响应了国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战略部署,又切中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需求。

  初次分配:“精准对焦”技术劳务价值

  初次分配中,该院引入RBRVS(资源相对价值量表)、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KPI(关键绩效指标)三大工具,建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多劳优劳多得、上不封顶”的分配机制。

  RBRVS精准计量每一项医疗服务的技术难度;DRG考核医疗效率与质量,鼓励减少患者成本负担、提升医疗质量的医疗行为;KPI则直接对接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引导医疗行为与国考要求“同频共振”。

  通过以上举措,2024年医院出院患者四级手术人数,较2020年增长136.2%;2024年平均住院日较2020年下降40.67%;住院次均费用较2020年下降30.48%。2022年国考排名较2019年提升185名,连续两年获评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A等次。

  再次分配:筑牢公平底线守护公益属性

  在医院的众多科室里面,总会有一些弱势科室,因公益性强、经济效益低,时常面临人才流失压力。面对此困境,重庆市人民医院通过“学科发展调节基金”和“特殊岗位绩效补贴”,为他们撑起了“保障伞”。

  重庆市人民医院院长张华介绍,医院提取一定比例的绩效总额作为调节基金,实施成本核扣减免、提奖比例加成等动态补助,支持弱势学科发展,激励其寻找特色发展路径。以全科医学科为例,医院不仅给予固定绩效补贴,还支持其开设“超重/肥胖综合管理”特色门诊,牵头成立重庆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会相关专委会,门诊患者量同比增长60.8%,学科影响力得到提升。

  对于援藏、援外、支农等特殊岗位人员,医院实施特殊补贴,对重点实验室配备科研助理并补助综合奖发放绩效,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创新研究。“既要让‘冲锋在前’的人没有后顾之忧,也要让‘默默坚守’的人得到尊重。”该院人事处处长陈诗茜说。

  三次分配:激活人才学科“共生引擎”

  张华表示,如果说初次分配的目的是激发“少数科室先强起来”,再次分配是保障“薄弱环节跟得上”,那么第三次分配就是“整体实力跃升起来”。

  具体做法是通过“人才驱动学科”与“学科反哺人才”,构建以“引进人才→学科突破→平台提升→反哺人才”为核心的协同共创机制。

  那么,人才建设如何能更好、更快地驱动学科发展?医院对高层次人才实施“一人一策”,精准激励,通过超高规格人才引进政策实施学科领航战略,先后引进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20余名。

  针对可能存在的“重引进轻培养”问题,医院也着力打造院内人才培养引擎,出台了院内“五个一”人才培养规划,填补本土人才成长路径空白,前后选拔出百名学科人才40名、百名管理人才17名。为构建稳固健康的人才生态系统,医院因时制宜,创新性决定对院内自主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比照引进人才相应层级,提升薪酬,实现人才价值持续增值。

  通过该项目孵化,医院突破获批自主培养国家级人才,培养出了一批包含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医学领军人才、重庆市博新、新重庆青年创新人才、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在内的学科领军者及复合型新生力量。

  同时,推行“学科反哺人才”机制:设立“高原学科”“高地学科”分级支持计划,考核优秀科室获一次性奖励并滚动资助;每季度开展“赛马比拼”,晾晒学科榜单,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带强一个学科、辐射一片区域”的乘数效应,一批优势学科群快速崛起。近4年医院不仅获批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老年病科、普通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医学检验科),还获批成为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挂牌重庆市医学科学院,成为重庆大学附属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此外,医院通过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已组建111家医联体、4个专科联盟,与北京协和医院等建立远程会诊机制,让基层百姓共享高水平医疗服务。(蒋永劲)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