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七日,南川区金佛山头渡镇的露营营地。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5月7日,金佛山南坡的原始森林雾气未散,38岁的梁伦正趴在湿滑的岩壁上,用卷尺丈量一株银杉幼苗的胸径。他眼前的这片森林,正是父亲梁正福、爷爷梁隆全守护了半个世纪的“植物活化石”家园。
重庆南川,1300平方公里的金佛山巍然矗立,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不仅是生物物种“基因库”,更是南川文旅康养产业的突破口。从生态保护到生态价值转化,从“门票经济”到全域旅游,南川以“大金佛山178环山趣驾”环线为纽带,探索出一条“从生态保护到生态增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山区生态资源富集地区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新样本。
三代守望护银杉
梁伦是一名护林“新兵”,成为“生态监测员”不足4年。
他的老家在金山镇,房子背靠大山,与野生银杉群落相距仅200米,金佛山的“银杉王”就生长在这个区域。
上世纪70年代,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上门宣传,爷爷梁隆全才知道自家的自留山中,居然有被称为稀世“活化石”的银杉。第二天他便找到保护区负责人,“这林子,我来守!”
从此,梁家人便与金佛山结下不解之缘。父亲梁正福原先在一家国营医药集团工作,看着梁隆全日渐年迈,1990年他接过了护林接力棒。这一干,就是30年。
童年时的梁伦,最喜欢跟着父亲去巡山,听父亲讲祖辈护杉的“传奇故事”,认识各种珍稀植物,山上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他都熟悉。
“我年纪大了,不再胜任护林员的工作,但金佛山的银杉得有人管,林子得有人看,你还是回来发展嘛。”2021年的一次交谈中,父亲梁正福的话让梁伦陷入了沉思。
思量之后,他也做出了和父亲相同的选择——放弃城区民营企业的工作,回到老家,成为一名护林员,延续家族与这座山的缘分。
梁伦的工作,是护好银杉和其他树木,防止乱采滥伐,并记录相关数据。说起来轻松,干起来却不易——“晴三日必浇水,立夏后加密巡查。”
金佛山是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巡山途中有可能遇到危险。一次,梁伦与10多头野猪不期而遇,他本想悄悄走开,但野猪幼崽却被带在身边的黑狗惊扰。护崽心切的野猪扭头就飞奔过来,梁伦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在岩丛间辗转腾挪才化险为夷。
跨越三代人的守护中,金佛山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周边村民从“靠山吃山”的索取者,转变为主动举报盗猎的守护者;保护区的生态监测步入“智护时代”,红外相机24小时扫描兽道,定位系统实时回传数据;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与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西南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人工繁育的银杉成苗率从10%提升到80%,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种群从2016年的151只增加到180余只,分布范围逐步扩大,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过去,我们背方竹笋和石头缝里长出“土特产”中药材下山卖,再换些米油盐回家。”说到儿时的生活,梁伦思绪万千,“现在,我们有100多亩方竹笋、20多亩黄连、1亩多杜鹃兰以及猕猴桃,每年收成不少呢!”
金佛山,一山横亘界南北,依山就势做好“土特产”文章,才能富裕一方百姓。
沿着南万高速往金佛山南坡驱车约40公里,头渡镇前星村的千亩中药材基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50岁的村党总支书记任小强蹲在玄参地里,用手丈量植株高度,“玄参一定要换种,只要管理得当,亩产4000斤不是问题,比种玉米收入高8倍。”谁能想到,这片土地曾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弃种区域。
任小强在前星村土生土长,长大后外出闯荡,成了药材老板。
“我们村海拔1000多米,气候和土壤都适合发展中药材,种植历史也比较悠久,老百姓的种植习惯和接受程度都不是问题。”2018年,任小强成为前星村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准备大干一场。
让他意外的是,家乡的玄参产量很低,群众种植意愿不强。挨家上门做工作,村民们不信他,觉得“石头缝里长不出金子”。
任小强请来专家团队查找原因,发现是种植技术和管理上出了问题。“不管长得再好,玄参都要3年换一次种,不然产量就会大减。”任小强听从专家建议后,争取到区农业农村委的项目支持,为村民免费换种,再加上专家的适时指导,前星村的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如今,村里已有800亩玄参、1000亩黄连和1000亩黄柏,还建起两个玄参热循环烘烤基地,完成了仓储、加工、运输全套设备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中药材村”。
在金佛山全域,这样的生态经济场景持续上演:25万亩方竹林撑起全国42.8%的方竹笋产量,年创产值1.8亿元,带动20万人增收;1.3万亩大树茶基地孕育出3.6亿元品牌价值;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1.5万亩、产量2.13万吨——从“背笋换粮”到“电商直连”,山区特产正通过标准化种植、深加工链条,转化为真金白银。
“178环线”串起万种风情
梁伦回到老家当生态监测员的第二年,“178环线”通了,曾经寂静的老龙洞迎来络绎不绝的车流。这条串联14个镇街、68个村社、509处旅游资源的黄金线路,正重塑着山区的发展逻辑。
52岁的头渡镇方竹村村民周继群和老公陆远模,过去一直跟方竹笋打交道,在山上有一间烘干房。前些年,随着金佛山南坡的开发,两口子将烘干房的一部分改成了农家乐,是镇上最早吃“旅游饭”的人。
“那时候农家乐生意不咋地,我老公就开着面包车去景区门口吆喝,把游客接来住,每人每天80元。”周继群兴致勃勃地回忆往事。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多年,直至“178环线”通车。2023年夏天,一位投资者找上门,希望把他们的房子租下来。当时,农家乐的设施逐渐老旧,生意每况愈下,周继群也有转手的打算,于是试探性地报了“10万元/年”的价格,没想到对方当场答应,一签就是15年。
“别人干得,我怎么就干不得?”思来想去,周继群决定把儿子的房子也改造成民宿。历经10个月的改造,她的“竹篱茅舍”于去年8月开业。
“赶上了好时候。”周继群的民宿墙上挂着环线示意图,她用红笔圈出8个“合作农户”,腊肉来自老张的养猪场,蜂蜜来自李大姐的蜂箱,方竹笋直接从竹林现挖,“游客最喜欢这种‘从山林到餐桌’的新鲜味”。
“178环线”串珠成链的效应持续发酵:金山湖滑翔伞、山王坪露营地、重庆“一号步道”等20余个户外运动项目,构建起“全季节、全龄段”的体验场景。今年“五一”期间,南川区接待游客159.5万人次,其中“178环线”民宿、农家乐入住率达91.6%,同比增长约18%,露营游客同比增长21%。
正如南川区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走的是一条从生态保护出发,通过生态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生态优化的循环之路。大金佛山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准生态与发展的平衡点,就能让保护与开发形成相互赋能、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在金佛山的葱郁林海间,这样的绿色传奇,仍在继续书写——下一步,南川将推进打造百家品质民宿、百家精致露营地、百家美食体验店、百条精品线路等“七百行动”,让绿水青山不仅是“观赏品”,更成为可触摸、可消费、可带走的“生态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