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专业救治 用心护理 为儿童成长保驾护航-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5/15 14:17:57
来源:江津区妇幼保健院

江津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专业救治 用心护理 为儿童成长保驾护航

字体:

  在江津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病房外,二胎妈妈杨女士表示:“这次我一点也不慌,两年前老大在这里平安出院,我知道这里的医生护士靠得住。”这份笃定,源自科室多年来在危重新生儿救治领域积累的深厚信任——作为重庆市首批新生儿保健重点专科、江津区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这里始终以“临床有深度、保健有广度、服务有温度”为理念,为万千家庭托起生命的希望。

  专业+耐心

  精细化救治团队守护新生

  “孩子刚出生时,我们几乎绝望,是医生护士们用高超的医术和无私的爱心,让孩子转危为安。”日前,早产儿“小安安”的父母为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送上锦旗。

廖帮冰为出院患儿做全身检查。

  “小安安”由于早产,在29+6周时就迫不及待来到这个世界,体重仅1.54千克,出生时皮肤呈“胶冻样”,毛细血管清晰可见,呼吸极其微弱,一出生就命若悬丝,在产房紧急抢救后即转入新生儿科接受治疗。

  “小安安”的救治面临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感染风险高等多重挑战,科室发挥专业素养,迅速组建由呼吸、营养、院感、护理等多学科组成的精细化救治团队,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护理方案,并做到24小时精心守护,帮助“小安安”层层闯关。

  “每一克体重的增长,每一次自主呼吸的稳定,都是团队用专业和耐心‘磨’出来的。”江津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部长、儿科主任廖帮冰介绍,“小安安”先后闯过了“呼吸关”“感染关”“喂养关”等多重生死考验,体重从出生时的1.54千克增至2.55千克,终于达到出院指征。

  “小安安”的成功救治是该科室丰富临床经验的缩影。2017年,科室成功救治胎龄27+4周,出生体重仅1.12千克的极低体重早产儿;2023年,科室成功救治胎龄27+5周,体重仅950克的极低体重早产儿。据了解,该科室年收治新生儿患儿700余例,在早产儿及早产儿疾病、新生儿多发病、常见病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拥有较强的救治和护理能力,为辖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深耕技术前沿

  锻造新生儿科诊疗硬核实力

  在医院新生儿救治单元的监护仪矩阵中,高频振荡呼吸机、血气分析仪、新生儿脑功能监护仪等有序运转,构成江津区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硬核装备库”。

早产儿在新生儿科进行救治。

  作为区域新生儿诊疗技术的领跑者,科室不仅配备国际一流的医疗设备,更在2022年开展新生儿亚低温治疗、新生儿脑功能监测等前沿技术,以科技赋能筑牢生命防线。

  不久前,一名足月分娩的新生儿因重度窒息紧急转入该科室。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救治团队迅速启动亚低温治疗预案:出生后90分钟内,婴儿床已嵌入智能控温系统,通过精准冷热敷技术将核心体温降至33.0-34.0℃,并在接下来的72小时内维持这一“神经保护温度”。期间,医护人员每4小时监测脑电活动、每小时记录核心体温,同步实施精细化呼吸管理与循环支持。

  “亚低温疗法如同为缺氧受损的脑细胞按下‘代谢暂停键’,能减少40%的神经元凋亡。”主治医师何丽亚解释道,这种通过主动干预实现的“人工冬眠”状态,是目前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金标准。经过三天三夜的严密监护,患儿未出现任何惊厥发作或神经损伤体征,复温过程平稳过渡。

  “这项技术的成功落地,意味着我们从‘挽救生命’迈向‘守护未来’的精准医疗阶段。”科室主任廖帮冰表示,随着亚低温治疗联合脑功能监测的临床应用日趋成熟,科室对新生儿缺氧性脑损伤的早期干预能力得以提升,为更多危重症患儿赢得“无后遗症生存”的机会。

  袋鼠式护理

  为儿童成长保驾护航

  在江津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家庭一体化病房里,早产宝宝“小汤圆”(化名)正趴在妈妈温热的胸膛上,小小的身躯贴着母亲肌肤,聆听着熟悉的心跳声——这温馨的一幕,正是科室每日开展的“袋鼠式护理”日常。

对早产儿进行护理。

  “刚出生就和孩子分开,那种揪心的滋味难以言说。”新生儿科护士长任民谈及许多早产儿家庭的困境时感慨道,“为了让爱不被隔离,我们在去年1月开设了母婴家庭一体化病房。”

  推开病房门,暖箱与婴儿床比邻而置,监护仪的微光与哺乳椅上的台灯“相映成辉”,尿布台、温奶器等生活设施与氧源、蓝光治疗仪等医疗设备“和谐共处”,构建起“医疗照护+家庭陪伴”的温暖空间。

  在这里,父母不再是病房外的“旁观者”,而是在高年资医护团队的手把手指导下,亲自为宝宝换尿布、调奶、做抚触,在学习脐部护理、呛奶应急处理等技能的过程中,逐渐找回初为父母的信心与力量。

  “这种‘肌肤与肌肤的接触’,对早产宝宝而言是天然的‘稳定剂’。”任民解释道:持续进行袋鼠式护理的早产儿平均住院时间缩短,减少对保温箱、呼吸机等设备的依赖,能降低医疗干预频率和费用,更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新生儿病房“母子分离”的情感壁垒。

  “小汤圆在我怀里躺了12天,吃奶量从每次5毫升涨到30毫升,体重也蹭蹭长到了2公斤。”看着这个曾在暖箱里挣扎的小生命如今在母亲怀中安然入睡,小汤圆母亲说道。

  从极早早产儿的“克克计较”到危重症救治的“分秒必争”,从技术创新的“硬核突破”到人文关怀的“温度传递”,江津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始终以“母亲安全,儿童优先”为指引,用专业与温情编织起儿童健康的保护屏障。

  “每一个新生命的啼哭,都是对我们的信任与托付。”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区域妇幼健康的“守护者”,科室将持续深耕危重新生儿救治与儿童保健融合发展,以更前沿的技术、更贴心的服务,为万千家庭筑牢生命最初的防线,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呵护中绽放成长的美好。(余雨芳 汪雨茹)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