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利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地下管线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5月16日,在重庆市“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重庆市构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体系”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席红介绍。
如何理解数字孪生?打个比方,假如你有一辆自行车,在你手机里有一个完全相同的3D模型,这个模型能实时显现你这辆自行车的车胎气压情况、链条磨损情况,甚至能预测出这辆自行车有可能在哪里出现故障。
“重庆的管线数字孪生系统,让原本在地下看不见的管线变为了‘看得见’,为城市管线安全运行保驾护航,也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安全韧性水平。”席红介绍,为此,重庆主要做了3个方面的工作。
推进数字孪生,实现管线“能看见”。重庆全市7家市级部门联合建立管线数据汇集机制,出台《管线数字孪生数据规范》,统一了数据标准,规范了管线材质、管径、压力等38类重要属性。目前,全市已归集11.2万公里燃气、供水、排水、油气长输四类管线数据,其中,中心城区6.2万公里管线全部实现数字孪生,并叠加地表建筑、城市道路等信息,建成了管线数字孪生地图,有力支撑了“数字管线”系统平台的挂图作战。
健全感知体系,实现风险“能触发”。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根据管线的风险特征,排查出中心城区学校、医院、商场、车站等人口密集区域的中高风险点位有5000多个,目前已经安装了燃气泄漏监测仪、水质监测仪等感知设备近7000套,覆盖率达到96%,基本形成风险感知预警能力。在管线孪生地图上,重庆全量接入风险点位和感知设备信息,实现了管线生命体征实时监测、一屏掌控。
推动AI赋能,实现处置“能见底”。重庆积极探索AI赋能管线安全运行及事故处置,研发了管线超期服役、燃气泄漏等AI算法,智能分析、识别、处置管线风险事故,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比如,‘超期服役’AI算法可以精准定位已超使用寿命的管线,为管线动态体检、更新改造提供准确依据。”席红说。
据介绍,通过这些措施,重庆有效缓解了管线第三方破坏频发、带病运行、事故处置效率低等“城市病”,全市管线挖损事故率下降约70个百分点,有力保障了城市安全运行。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管线数字孪生建设,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加快全市管线数字孪生和感知体系建设,推动‘数字管线’扩面提质。二是挖掘应用场景,强化AI支撑,提升‘数字管线’实战能力。三是加强推广应用,为管线安全运行、工程项目建设等提供服务。”席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