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宝贝”价值几何?专家给你“掌眼”-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5/18 09:52:09
来源:重庆日报

收藏的“宝贝”价值几何?专家给你“掌眼”

字体:

  5月17日一早,重庆人民广场上热闹非凡,不少收藏爱好者冒雨赶来后,小心翼翼地拿出收藏的“宝贝”,满怀期待地等待专家“验明正身”。作为2025国际博物馆日川渝主会场的活动之一,当天上午,民间收藏品公益性鉴定咨询活动在这里举办。

  本次活动由重庆市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主办。活动中,来自川渝两地文物鉴定领域的专家,采用传统鉴定与科技辅助鉴定相结合的方式,对金属器、陶瓷器、书画、玉石器、杂项等5大类别的藏品提供免费、专业的文物鉴定服务,并现场普及文物收藏知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呼吁广大收藏爱好者树立合法、理性的收藏理念。

  据介绍,本次活动累计鉴定民间收藏品132件,其中40余件鉴定为文物。

  两幅“皇家”古画?全是现代印刷品

  “这个年代不对,看起来还比较新”“这个其实是流水线上的工艺品”“这个用手持X射线荧光能谱仪一扫就知道,不是银器”……活动中,专家们面对收藏爱好者殷切又忐忑的目光,专注地审视着藏品的纹路细节,一边戴着手套拿起物品掂量,一边用科技手段辅助鉴定。

  市民文先生带着一幅自称是唐寅真迹的大画幅书画作品来请专家鉴定。卷轴刚刚拉开,看到画作上有些压缩变形的印章,两位专家相互对视一眼之后,便立刻判定:“这是现代印刷品,并非真迹。”

  面对文先生的疑惑,专家详细解释了如此判定的原因:首先是印章,虽然印章上有“乾隆”字样,但是边角模糊,显然是印刷品数字处理技术压缩所致,仿制水平较低;其次画作上的印刷体装帧标签,表明其定位就是装饰画,而非文物;再者,画作与唐寅画作风格不符,水平也远不及唐寅。

  文先生不死心,又拿出一卷收藏之后从未打开过的画作,现场当着专家的面首次拆开请求辨真假,结果依旧是一幅印刷品。

  记者在现场看到,如文先生一样怀宝而来、又被专家否定的收藏爱好者不在少数,但更多的人则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前来。市民宋先生说,来鉴宝的人大都对古玩字画很感兴趣,这样的鉴宝活动不失为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

  文物鉴定专家提醒收藏爱好者:收藏是提升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的行为,不应以利益为出发点去“玩”收藏,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更要保持良好心态,避免陷入收藏陷阱,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花市“买盆还花”,意外收获明清瓷器

  鉴定现场,也有一些收藏爱好者的“宝贝”被专家鉴定为真品,甚至真实价值超出预期。

  河北人田先生就收获了这样的“意外之喜”。他带了两件小型玉器和瓷器来请专家鉴定真假。“瓷器应该是明清时期的漳州窑或者哥窑出品,不过中间被钻了孔,影响了本身的价值”“白玉挂件没有这么老,但也是清代的东西”……听了专家的结论,田先生喜上眉梢。

  田先生表示,白玉挂件是自己幼年时候在学校门口淘来的,瓷器则是前些天在花市“买盆还花”所得。“当时瓷器上还种着菖蒲,我花80元买下之后,就把花还给了老板。”田先生表示,买的时候他也不清楚盆的价值,只觉得瓷器形制好看、价格也不贵就出手了,如今能得到专家认可,他感觉十分开心。

  如今市场开放,不少收藏爱好者也有经济能力购买一些自己喜欢的物件收藏。但文物鉴定专家提醒收藏爱好者:一定不要痴迷,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鉴定水平,收藏一定要谨慎。

  10余枚封泥(残件),拟捐赠给三峡博物馆

  鉴定活动现场,收藏爱好者吴先生表达了将珍藏多年的10余枚封泥(残件),无偿捐赠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意愿。经专家组鉴评,其拟捐赠的封泥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时代均为秦汉时期。

  吴先生说:“自己爱好收藏,长期关注文物保护事业,通过此次权威鉴定,确认这批封泥为文物,内心非常高兴,也更加坚定了捐赠文物的决心。这些文物捐赠给博物馆,才能发挥更大价值。”

  “博物馆事业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后续我们将及时完善捐赠事宜,并向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广大群众的慷慨支持表示感谢。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川渝两地将继续深化合作,以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回应公众期待,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新动能。

【纠错】 【责任编辑: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