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后的法国领事馆旧址外观。(渝中区博物馆供图)
阳光斜照,渝中区南纪门凤凰台35号的一栋黄色洋楼在时光中静默如诗。历经127载风雨,经过半年的全封闭修复,这座融合法兰西浪漫与东方建筑技艺的法国领事馆旧址,终以“修旧如旧”之姿重现风华。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这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举办了一场“笔触绘母城·时光刻建筑——欧阳桦钢笔画作品展”,正式开门迎客。
渝中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是一栋建筑的涅槃重生,更是一段城市记忆的鲜活延续,市民可循着青石板老街,踏入百年领事巷,在修复一新的壁炉、木雕与卷拱间,聆听中西文明碰撞的时代回响。
百年老建筑见证重庆近现代史
走进法国领事馆旧址,遍布整栋房屋的卷拱让这栋老房子充满了法兰西浪漫风情,而小青瓦搭建而成的歇山式屋顶,又给它添了些娇俏的东方色彩。
渝中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修缮工程实施之前,这栋老房子的内部已经满是沧桑。彼时,洋房的木栏杆已经出现了一条条清晰的裂缝,室内的壁炉也被废弃封堵,小青瓦的屋顶已经无法抵挡雨水,就连老洋房上那一处处雕塑,也出现了风化。
“它不仅是外交场所,更是重庆近现代史的见证者。”该负责人介绍,1890年,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把重庆列为通商口岸。1894年,法国官员到重庆考察设立领事馆。1896年2月,清政府与法国议定,允许法国在重庆设立领事馆。1896年3月26日,法国驻渝总领事馆正式开建,任命原驻汉口副领事哈士为重庆首任领事。当时的法国驻渝领事馆负责管辖四川、贵州、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的交涉、通商和法国侨民事务。1898年,法国领事馆完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栋建筑历经幼儿园、缝纫车间等身份变迁,内部结构饱受岁月侵蚀,但外观始终保持着优雅的轮廓,宛如凤凰台上永不褪色的“历史名片”。
严格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则
当年法国人在建造这栋洋楼时,造型是西式风格,施工则使用中国技艺。“单从建筑工艺上看,法国领事馆旧址是重庆近百年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中西合璧老建筑。”法国领事馆旧址修缮工程总工程师陈祖林说。
为了保持建筑原貌,法国领事馆旧址修复全部按照百年前的建筑理念。团队严格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则,拒绝使用现代水泥,以糯米、石灰与头发混合的传统黏合剂修补外墙;缺损的木构件经编号登记后,或加固留存,或按百年前工艺复刻;壁炉、雕花门楣等细节均以史料为据,逐一还原。
经过保护与修复,顶层曾被杂物堆满的天棚,露出原始木梁;封堵的壁炉被重新疏通,深褐色楼梯的裂缝被细密填补;连风化严重的雕塑,也实现“无损修复”。
经过半年全封闭施工,这栋老建筑悄然褪去沧桑,却仍保留着历史的印迹。
老建筑钢笔画讲述重庆故事
当日,“笔触绘母城·时光刻建筑”的钢笔画展同步启幕,展览作品来自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欧阳桦,70余幅作品手稿以黑白线条为媒介,将山城的建筑肌理与历史魂魄凝于纸面。
展览分为“山地街区”“历史建筑”“抗战印迹”三大篇章。欧阳桦以建筑学者的严谨与艺术家的浪漫,展现了吊脚楼的烟火人间、历史街区的岁月肌理、抗战建筑的庄严脊梁。
展览现场,市民陈东华在作品《法国领事馆旧址》前驻足良久。画中卷拱门廊的阴影如时光褶皱,歇山式屋顶的瓦楞排列似历史年轮。“我小时候常在这里玩,如今画里的场景和记忆中一模一样。”陈东华说,这些画让老建筑“活”了过来,宛若一位正在讲故事的老人。
渝中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法国领事馆旧址的百年变迁,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开放与坚守。修缮不仅让建筑重生,更让历史可触可感。这座“新生”的百年洋楼,正以静谧之姿,向世界讲述重庆的开放往事与文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