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璧山区河边镇新四村的田间地头,村民们常常能看到一个瘦瘦高高、步履匆匆的身影——驻村第一书记李锋。两年前,这位璧山区卫生健康系统的技术专家,带着组织的重托和满腔热忱来到这里,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璧山区人民医院)病案统计科的办公室走向广阔的农村天地,完成“跨界转身”。如今,新四村的集体经济年营收达495.36万元、位居璧山区村级组织第一名,村民收入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李锋用真心与真情,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驻村印记”。
跨界转身:从医疗界到乡村振兴
当李锋第一次踏入新四村时,村民们对这个“文弱书生”能否胜任驻村工作心存疑虑。然而,李锋很快用行动打消了大家的顾虑。他深知,乡村振兴首先要坚持党建引领,带领大家千方百计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于是他不厌其烦地利用党员大会、院坝会为村民们讲解发展集体经济的好处,不久后村民们全部统一了思想,都愿意跟着村“两委”一起干。
凭借出色的数据分析能力,李锋对村里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进行了系统梳理,发现新四村虽然有大型蔬菜种植基地,农产品品质优良,但销售渠道单一,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必须建立自己的销售平台!”李锋的想法得到了村“两委”班子的支持,在他的推动下,由村集体经济控股的重庆市璧山区新四天枢商贸有限公司取得了食品经营许可证、扩大了经营范围,搭建起了农产品产销对接的专业平台。不仅如此,他还牵头推动公司与友琴蔬菜基地、高家铺子、六加一红心火龙果等镇内企业合作,丰富了农产品种类,提升了公司市场竞争力。
李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村里的优质蔬菜、粮油、肉类等农产品销往区人民医院等职工食堂;同时还为有需求的职工提供点对点配送服务。此外,他还利用重庆医科大学校友会及学校官网帮新四村带货,将优质农产品销往区外。这种“订单农业”模式不仅解决了销售难题,还通过“农产品溯源”充分保证了城市居民舌尖上的安全。
在轨道交通璧铜线开通后,镇村两级敏锐捕捉到便捷交通带来的新机遇,李锋带领村民积极配合河边镇党委政府,创新性打造“我到河边来赶场”特色品牌。在河边站的站前广场,农产品展销与便民服务有机结合,轨道“小站台”变身乡村“大集市”。这种创新的“站台经济”模式,正绘就出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
群众到河边赶场,购买樱桃等农产品。
通过一系列举措,2024年新四村集体经济营收达495.36万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如此,新四村还从集体经济净收益中拿出18万元向全村股民分红;剩余的则作为公益金用于村内公益事业。
近两年,新四村的创新实践被中央广电总台、七一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近20次。李锋还代表璧山区参加了中组部、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进行亮点工作汇报,获评优秀学员。
医者仁心:健康帮扶暖民心
作为卫生健康系统派出的干部,李锋始终没有忘记健康帮扶的使命。他清楚地知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乡村振兴路上必须破解的难题。两年来,他多次协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专家团队到村开展义诊和健康讲座,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村。90岁高龄的余婆婆多年无法出门就医。李锋了解情况后,立即向院党委汇报并联系专家为其上门诊治。
医生到村为村民义诊。
枝叶关情:为民解忧践初心
在推动全村发展的同时,李锋尤其关心脱贫户的生活状况。他常说:“乡村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两年来,李锋亲自采购或助销脱贫户农产品近10万元。
翻开李锋的驻村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家每户的情况和需求。他坚持“一线工作法”,走遍了全村每一个角落;推行“阳光村务”和“四议两公开”,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受益者。这种将心比心的真挚情怀,让他赢得了村民100%的满意度。
李锋帮助村民栽植红薯。
振兴路上:留下“不走的驻村印记”
如今的新四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蒸蒸日上。但李锋常说:“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留下不走的工作队。”在他的推动下,新四村培养了一批本土致富带头人,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完善了村民健康档案,美丽乡村建设富有成效。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李锋的脚步依然匆忙。他正筹划建设村农产品加工车间,延长产业链;计划引进智慧农业系统,提升生产效益……一个个新计划,正在这位“跨界书记”的脑海中酝酿。
李锋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
从医院到乡村,李锋用真心与真情完成跨界转身。他的驻村故事,是新时期千千万万驻村干部的缩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李锋和他的同事们,正用实干与创新,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