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新区携72家企业、163组创新成果、183件特色产品亮相西洽会-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5/22 19:57:05
来源:两江新区党工委宣传部

两江新区携72家企业、163组创新成果、183件特色产品亮相西洽会

字体:

两江新区展馆内展出的“哮天Sirius智能机器狗”。

  5月22日,第七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西洽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悦来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两江新区展馆为技术创新服务展区,也是展品最多的展馆。展馆总体分为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新医疗、新服务七大展区进行展示,涉及汽车、电子、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领域,体现新区开放创新、兼容并包、汇聚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发展态势。

  一进展馆,就被恒之未来(重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设计生产的“哮天Sirius智能机器狗”吸引目光,其自主研发的核心控制模组,可大幅提升其动作灵活性并扩展工作空间,展现出更趋近真实狗的行为。

  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局局长邓科表示:“围绕西洽会主题,我们精心筛选了72家优质企业、163组创新成果、183件具有两江辨识度的特色产品进行展示,并将这些展品按照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人工智能、新医疗以及新服务七大板块分区布局,全面展现两江新区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最新成果。”

  近年来,两江新区大力推动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双核心区”建设,坚持场景应用牵引,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服务业、科技创新、超大城市治理等应用,初步构建了涵盖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生态聚合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生态。

  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研发的“智慧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大脑”基于多模态情感大模型技术,整合AI心理学、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打造包含智能情感陪伴、数字素养提升、健康安全守护、娱乐休闲服务、生活辅助管理等五大核心功能模块服务体系,可以适配多种机器人模型,产品规划未来五年内覆盖社区、家庭及养老机构等多场景,致力于提供智能化、人性化的情感陪护解决方案。

“重庆造”新能源汽车。

  在发展新能源方面,两江新区围绕“源网荷储碳数”,构建了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核心,风能、氢能、储能等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聚集了长安汽车、赛力斯、千里科技等新能源整车企业,太蓝新能源、赣锋锂电等新型储能企业,重庆新型储能研究院、国家氢能质检中心等技术支撑平台。

  长安金钟罩全固态电池是长安金钟罩2.0电池的固态电池技术升级,具有能量密度高、支持超快充两大特点,满电状态下续航里程将超过1500公里,支持10分钟充电至80%的超快充,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出行体验。

  两江新区聚力推动制造工艺优化升级,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数字仿真、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突破传统工艺局限,大力发展柔性制造、纳米制造、绿色低碳、3D打印等新工艺,持续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资源利用率,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

  中科摇橹船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套)设备——3D涂胶质量在线检测系统,可以解决汽车涂胶过程中的漏胶、胶线过窄或过宽等问题,实现涂胶质量的智能检测,是重庆首批入选国家级专利转化专项计划的高价值专利。该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汽车焊装、涂装、总装生产环节,检测分辨率达到微米级,已在赛力斯智慧工厂得到应用。

两江新区企业设计研发的“巡检机器人”。

  特种机器人企业七腾机器人设计研发的“巡检机器人”,可提供跑冒滴漏、设备安全、人员安全、场所安全、设备工作状态、设备异常状态等6大类巡检功能。迄今为止,七腾机器人为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家企业提供了服务。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青鸥30B氢动力垂直起降复合翼无人机”,目前已经在森林巡检、城市交通巡检、电网巡检等多场景。该产品可抗6级风力,可在高湿、高温、极寒等恶劣条件下稳定飞行。

  邓科表示:“两江新区是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我们正围绕打造“5315”高端服务业产业体系,建设5000亿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地、3000亿级西部金融中心创新示范区、1000亿级内陆数字贸易高地、500亿级制造服务生态体系。”

  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两江新区围绕“龙头企业+特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打造数智服务、科技服务、通道物流、产业金融、商务服务、绿色低碳服务等特色集群。到2027年,两江新区将培育建设35个细分行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打造7个百亿级规模、具备较强行业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110家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净增超40家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5%,形成多维度创新、多系统集成、多场景融合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态。​(韩梦霖)

【纠错】 【责任编辑:李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