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那是诈骗短信,千万不要信。”“凡是要求你输入身份和银行卡信息的短信,一定要警惕。”去年9月的一天,南岸区长生桥中学小宇(化名)刚从学校回家,发现自己的妈妈,正埋头拿着手机输入银行信息时,小宇联想到从学校学到的防诈骗知识,果断劝阻,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悲剧。
“同一条街道,听说当天有其他人被骗报警了。”小宇妈妈事后心有余悸,逢人便夸学校法治教育知识普及好,让孩子更早知法懂法。
“开展法治教育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培养青少年法治意识与行为准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构建安全的校园、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南岸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李智认为,南岸很早着手“法教联动”的尝试,让法治的种子真正在青少年中扎根。
据了解,进入新时代,南岸区已开启七大“教联体”品牌建设的系列探索,以法治教育教联体为例,通过统筹资源,统整力量,以共建机制、共育师资、共研教学、共享资源、共享成果,探索双向协同、全域联动的法治育人创新路径。
机制融合:变“单兵作战”为“多方参与”
“课间时,高一学生张某因急着上厕所将同学王某的文具盒弄到地上,因张某没有及时捡起来,王某不依不饶引发抓扯,冲动之下,张某用拳头猛击王某面部致其造成重伤,构成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新学期开学第一课,周俐莎法治教育工作室为全区中小学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活动现场,周俐莎法官结合法律知识,解析身边案例,引导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包容、理解、忍耐,避免“欺凌”行为发生在身边。
周俐莎法官为孩子们作法治专题讲座。
类似这样的法治教育活动,近三年来,通过大报告、小课堂等多种形式,工作室共开展“弘扬法治精神,争做守法公民”等主题法治宣讲活动共计150余场次,100%覆盖全区中小学校,受众师生达18万余人。
周俐莎法治教育工作室由南岸区法院、南岸区教委共同组建,主持人由南岸区人民法院从事刑事少年审判工作20余年的周俐莎法官领衔。十年时间,工作室吸纳的专业人士、社会志愿者有85人,涵盖区人民法院中青年法官、区教师进修学院法治教育教研员、各中小学优秀德育干部以及法治教育骨干教师等岗位精英。
在区委、区政府支持下,工作室又联动区公安分局、区检察院、区司法局、区民政局、区妇联等部门以及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等院校组建了区域青少年普法宣教讲师团和服务队,形成“一圈三层”的架构,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
“周俐莎法治教育工作室是区域开展区域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实施者。”重庆市南岸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委副主任江洋介绍,围绕法治教育一个中心,南岸区教委、区法院两个主体,双方以责任清单明晰边界,以机制建设保障长效。
周俐莎法治教育工作室。
“周俐莎法治教育工作室”每年会制定工作目标、计划,联动法院、学校资源,推进专、兼职教师培养,开展法治教育常态化宣传。以工作室为支点,南岸区建立了全链服务、资源共创、互融互促的创新机制。
教学融智:变“单一输出”为“立体浸润”
“模拟法庭,现在开庭……”法槌声响起,一场特殊的“庭审”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的大教室开始了,身着法袍的“法官”们迅速融入角色,审判员严肃公正,原被告慷慨陈词,代理人激烈交锋,同学们高度还原了真实的庭审现场,严肃又紧张的庭审氛围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和神圣。
这是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开设的“知行法治社”社团课程之一—模拟法庭。为了增强模拟法庭的真实性,学校到法院借法袍、法槌、警服等,还专门请来南岸区人民法院法官及志愿者到现场作专业指导。
“我是一口气看完整个模拟法庭活动,是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相关法律知识,今后在人生道路上也会少走弯路。”一名高二年级学生表示,很喜欢上这样的法治教育课。
南岸区少儿体验“模拟法庭”活动,让孩子沉浸式接受法治熏陶。
类似这样体验式、情景式的普法方式,得到南岸师生的热烈欢迎。
“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一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南岸区法院法官周俐莎说,法律知识的讲解往往晦涩难懂,学生不容易明白,通过创新课程研发,改变以往单一的“填鸭式”普法宣讲,严苛的法律条文“活”起来了。
为了让普法课程更接“地气”,唤醒学生学习热情,南岸法治教育教联体研发团队坚持问题导向,多渠道、多形式收集学生问题。“父母能否翻看子女日记”“孩子的压岁钱是否由家长保管”“班主任如何处理班级突发事件”……这些生活中的法律知识让师生可亲可感,更有学习的劲头。
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法治教育教研员鲁雯老师介绍:通过长期青少年普法实践探索,教联体团队还探索出“三步”“三性”教研工作模式。“三步”即备课做到了解法律规定、知晓行为后果、掌握防范技巧;“三性”是授课教学设计要有法律性、生活性和探究性,进一步提升了课程研发质量。
“案例教学法”在法治教育推广中得到广泛运用。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针对学生暑期工烦心事,以“劳动维权走正道”为主题开展普法教育。老师收集案例,带领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维权渠道,与相关单位联系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为学生职业生涯做准备。重庆市辅仁中学校本玉婷老师以“安然之死”真实案件入手,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理解民事概念,学会维护民事权利,强化守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培养法治实践能力。
南坪实验小学校以校园剧呈现法治教育成果。
不少学校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南坪实验小学校自主创编法治系列戏剧《不能说的秘密》《诱惑》《角落》受到师生追捧;珊瑚实验小学以课程为主要实施途径,培养学生法治素养,其“干部民主选举”和“红领巾小提案”特色课程入选教育部、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典型案例。
为了在更大范围中普及法治教育知识,南岸区联合法律专业人士、专业教师编写法治读本《你应该懂点法——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掉进泥潭的孩子,请把手给我》,将法律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辅助课程教学,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微课程、微课堂、微视频等法治教学资源覆盖率达100%。
师资融汇:变“一枝独秀”为“百花齐放”
“2015—2023年期间,我作为‘周俐莎工作室’一期、二期学员在南岸区弹子石小学校开展‘课间十分钟因为奔跑导致校园伤害法治案例’的深入研究。”
“2023年7月,我在学校创办‘法治种子成长节’,设立‘周妈青少年法治教育服务中心’站点。”
“近年来,我带领学校教师团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嵌入‘法律热点辩论赛’‘校园安全法治地图绘制’等实践模块,学生参与度提升90%。”
……
翻开龙门浩隆平第二小学校副校长喻蓉的工作日记,清晰地记录了10年以来,她从周俐莎工作室学员成长为导师,从一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成长为南岸区法治兼职教研员的蝶变历程,这是南岸全域法治教育队伍聚沙成塔的10年缩影。
南岸区搭建多维平台,开展教师普法培训。
据了解,十年来,以工作室为核心,南岸建立起常态化、多样化、专业化的“三年一周期,一年一目标”法治教育教师培训体系。通过专题讲座、观摩庭审现场、解析法治案例、创新课程设计,以及校园纠纷调解实战演练等方式,法治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更多地磨炼。
针对学员中法院专业人士缺乏教学味,学校教师缺少“专业性”的现象,工作室学员采取相互评议,优势互补的方式,共同磨课、共同教研,提升教学质量。
面对法学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南岸区还将法治教育全员培训纳入每年计划,通过各种评选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如法治教育创新案例评选、课堂教学观摩等,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平台。
南岸区开足普法课,让法治教育常态化。
江南小学校熊婷老师的法治课,聚焦工厂排污案件,带领学生模拟采样取证、投诉举报、学习法律法规并分析治理办法,培养学生的学法用法能力;周俐莎工作室(三期)学员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师龚迟执教的《“滑”不走的善意》、重庆市第十一中金科学校教师秦婧执教的《不“帮”不“信”,远离帮信》、法治副校长左玲法官执教的《成长之路,“法”来守护》等法治精品课程,获得重庆市中小学法治教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区域专兼职法治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宪法讲宪法”活动获国家级、市级一等奖25人次)……越来越多的法治教育专业教师成长起来了。
资源融通:变“知识小课堂”为“实践大课堂”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走进生活,去运用去实践。南岸法治教育教联体聚合社会资源,打破“教育围墙”,推进学法实践基地建设,让法治素养在师生心中自然生长。
走进南岸区人民法院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这个占地面积约为500平方米的场馆,被评为重庆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共享场馆,涵盖了宪法宣传、未成年人保护、家庭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以及困境儿童帮扶等法治教育内容。场馆设计运用VR、互动屏和影像空间等技术,通过逼真的视觉效果和互动式设计让参观者全方位感受法治教育,让未成年人在趣味感知中学习法制知识。
辖区中小学生代表参观共享场馆。
自2024年3月场馆开始正式接待区域内外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参观学习。在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一支由20余名成员组成的小小解说员团队也逐步成长起来。团队由周俐莎法治教育工作室三期学员、重庆市长生桥中学校的韩笑老师担任导师,从小学到中学梯队式培养。团队成员多次独立承担场馆参观的讲解任务,在解说过程中不断促进自身深度学习,不仅实现了“自我教育”,还达成了“同伴教育”,让法治理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多方联动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寓教于乐,形成合力,激发了师生参与法治教育的热情。
南岸教委与南岸法院联合开展“送法庭进校园,送学生进法庭”活动。根据案情有选择性依法公开审理,在校学生观摩真实法庭的公开审理,参观基层人民法院,学习“这儿是法院”研学实践课程,让学生认识到守好法,用好法。
学生积极参与普法进校园活动。
南岸教委与街镇、社区开展禁毒日宣传活动,借力高校专家开展宪法日活动。区教师进修学院与区妇联联合,开展“广场普法”活动在全区街心广场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全民培训和案例宣传。广益中学是重庆市禁毒教育示范学校,学校与文峰新街社区成立禁毒宣传志愿队,在“6.26国际禁毒日”等期间,将禁毒教育与法治教育结合,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展示创意海报,演绎课本剧《虎门销烟》,全方位开展法治教育。
法教充分联动、融合,具有“书香南岸幸福教育”特色的法治教育成果频出。
南岸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凝练出了“守护每一个孩子就是守护祖国的明天”的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核心理念,积极探索了“南育联治”法教融合新模式,区域多元、多措并举形成了“一体两翼伴成长,两教一护育未来”的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思路,逐步彰显“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青少年法治文化辐射效应。系统梳理区域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课程实施、活动开展、文化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具体实践路径,对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教联体深化建设的新起点,南岸区法治教育探索从未止步,依托“南育联治”的创新探索,促进法、教双向联动,双向融合,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南岸教育正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