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比赛现场
打造人才“强磁场”,抢占发展“智高点”。5月20日至23日,第八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在涪陵成功举办。
本次大赛项目采用集中比赛与分散比赛相结合的方式。分散比赛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重庆选拔赛有序组织实施,集中比赛则在涪陵奥体中心和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举行。大赛共确定119个比赛项目,其中集中比赛共设25个项目,包括精选赛项15个、乡村振兴赛项10个。大赛还特别设置2个邀请赛项目,邀请了四川、广西等10个西部省区组队参与,既促进了区域技能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又拓宽了重庆技能人才的视野与格局。
大赛期间,来自我市各区县的635名技能高手,在25个竞赛项目中巅峰对决,吸引全网累计超9200万人次火热关注,呈现出一场激情奔涌、亮点纷呈、精彩卓绝的技能盛宴。
“新时代需要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呼唤大国工匠。作为全市规格最高、覆盖最广的综合性职业技能赛事,这场比赛不仅擦亮了‘巴渝工匠’的底色,也提升了我市筑牢技能人才工作体系的底气。”据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市人力社保系统认真落实市委提出的“坚持以赛促培、以赛育才,迭代升级技能人才工作体系”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全面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已打造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的技能人才培育标志性成果。
如今放眼全市职业技能领域,新人才层出不穷,新舞台不断拓宽,新生态持续优化,正不断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以赛育才创造聚集地
将高技能领军人才选出来、树起来
技能大赛不仅是一场技艺的较量,更是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强大引擎。我市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建、以赛选才,一批批技能人才以技立身,通过大赛比拼以技能照亮前程,为产业发展、行业发展持续赋能。
本次大赛无人机装调检修项目金牌获得者段昱同就是典型代表。“无人机组装工艺把控需要综合分析机架且焊接部分多,对我们是挑战,通过备赛环节反复尝试、复盘、总结经验,最终实现了组装工艺突破。”段昱同表示,未来他将继续精进技艺,追随前辈的步伐为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助力低空经济深入生活。
“本次大赛162名选手斩获27枚金牌、54枚银牌、81枚铜牌。”据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赛事还配套举办了认证授牌仪式、绝技绝活展演、金牌选手事迹宣讲会等子活动,营造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
以赛事“铸引擎”,点燃人才成长“加速度”不止于此。据了解,目前,我市已基本搭建起了以世界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巴渝工匠”杯系列竞赛为主体、行业及企业院校练兵比武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架构,打造出了具有重庆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吸引超70个国家和地区参赛,每年开展“巴渝工匠”杯系列行业技能竞赛超100场,累计辐射带动100余万人次参加技能比拼,选拔培养高技能人才10万余人,充分发挥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培等示范带动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重庆市规格最高、参与最广、影响最大的市级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自2007年起截至目前,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已成功举办八届,其在高技能人才选拔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以大赛为纽带,我市正成为技能人才聚集地。通过健全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我市培养的竞赛选手先后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7枚、银牌4枚,全国技能大赛金牌8枚、银牌6枚、铜牌7枚,竞赛总成绩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各级技能赛场上涌现的大批优秀人才,已成为新重庆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创新引擎。
精准赋能打造风向标
为全市产业现代化举大旗、强连接
既涵盖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前沿领域,也包含互联网营销、软件测试等数字技能项目……本届大赛的不少比赛项目结合全市乃至全国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设置,不难发现,比赛本身已成为技工教育乃至现代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更是我市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的生动体现。
“本次大赛紧密对接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与数字经济需求,旨在打通人才链融入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据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场重庆技能界的巅峰赛事,随产业而动,向实践而行。
其中,50%的项目紧密对接全市重点产业、新兴职业,如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软件测试等,为全市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35%的比赛项目直指数字经济新蓝海,涵盖供应链管理、互联网营销等领域,顺应了数字时代的发展潮流,为全市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储备专业技能人才。
“锻造产教评融合技能生态链,除了大赛项目的设置外,更来源于对人才培育平台的持续强化。”据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对标世赛和国家职业标准,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已累计建成职业技能竞赛国家集训基地27个、市级集训基地144个,贯通了人才供给与产业跃升的通道。
以本次主场作战的涪陵为例,该区在产教融通领域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创新组建先进材料产业人才创新联合体,推动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着力于打造技能人才茁壮成长的培养高地,累计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市级技能人才培养平台11个。
“此次大赛涌现出的众多涪陵‘工匠’,包括深耕数字应用的高职教师谭礼健,‘舌尖创新’的涪陵榨菜研发工程师王飞等皆源于平台培育。”据涪陵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产教评融合一体推动,目前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近2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近三分之一。
多元支持营造好生态
为新质生产力提升含新量、含金量
全市深挖赛事赋能作用,“通过持续强化多元支持,我们已建立全链条保障机制,为技能人才营造从培养到培训,从评价到竞赛的全过程生态。”据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以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正让全市人才根系更加发达,各方面人才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充分释放了人才红利。
全市建设15所市级“双优”技工院校,30个“工学一体化”专业,获批1个人社部“工学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建成品牌(特色)专业点81个、精品课程100个。组建8个技工教育集团,建设5个重庆工匠学院。90%以上的专业点开展校企合作,合作企业超过1000家。年均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1.5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左右,用人满意度在92%以上。技工院校毕业生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近六成学生在第二学年即被企业预定,其余四成学生升入高职。就业企业包括航天科工、腾讯、京东、比亚迪、长安等世界500强企业、行业头部企业及“配套”企业。
为优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市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推行“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项目化培训模式,制定10余项结构性指标拓展培训广度与深度,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同时,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高质量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打造“智能就业培训平台”,提供信息发布、智能匹配、培训学习等一站式特色功能。
为改进技能评价体系,全市制定全市职业技能鉴定评价机构评估办法等制度文件17个,针对重庆火锅、重庆小面、涪陵榨菜等特色产业开展144项专项职业能力评价,对三峡绣娘、橘城厨工等391个特色职业(工种)开展技能职称评价鉴定,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职业技能鉴定网上管理和资格证书“一键上网”。
同时,在竞赛培育方面,全市同步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开发对接世赛标准的职业培训包100余个,一体化培训教材及课程60余套,建成技工院校特色专业50余个。
一系列人才保障机制持续推出,技能人才向“新”出发,与高质量发展相向而行。全市技能人才结构逐渐从数量型向高素质、高技能的质量型转变。目前,全市技能人才达到55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76万人,实现占比32%,技能人才含新量、含金量越来越高。
“赛事落幕,但技能开发永不止步。”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市将持续实施“巴渝工匠”行动计划,壮大技能人才队伍,释放技能人才活力,以技能之光照亮美好前程,用初心匠心铸造精彩未来,努力把新重庆打造成“技能之城”和国际技能人才集聚地。
亮点扫描>>>
●本届大赛期间发起“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合作友好城市共建倡议,推动技能标准互认与跨境人才联合培养,助力重庆成为中西部技能人才交流枢纽。
●本次大赛参赛队获奖率高达97.5%,7个参赛队实现了从奖牌到金牌的突破,各参赛队伍奖牌数差距逐渐缩小,标志着各区县技能人才实现均衡发展。
●本次大赛报名选手由企业职工、教师、院校学生、灵活就业人员多行业领域组成,年龄跨度从16岁至57岁不等,实现了跨岗位、跨职业、跨年龄的同台竞技。